? ?
?
? ? ? ? 我有一個朋友平生最喜歡杜牧的詩,家里面珍藏了好幾個版本的《樊川文集》,問他原因,就一個詞回我,風(fēng)流。
? ? ? ? 的確,在很多人眼中,杜牧有標(biāo)志性的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而且他連憑吊歷史也要往女性身上扯,“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和其他唐代詩人動不動大浪淘沙千古興亡的慨嘆很是不同,倒是給唐代詩壇帶來一股錦繡之氣。
? ? ? ? 杜牧祖父是編寫了《通典》的杜佑,父親杜從郁也干過太子司議,與唐代其他詩人相比,杜牧的家世和出身不可謂不高。翩翩公子,盛名早著,二十三歲就以《阿房宮賦》震驚文壇,加上他深諳軍事,完全有理由相信一顆政治新星冉冉升起。可惜,和李商隱一樣,生在晚唐,逃不脫朋黨之爭,只不過小李陷入了李黨,而小杜則被綁上了牛黨。
? ? ? ? 外放做官之后,杜牧就沒那么瀟灑了,《九日齊山登高》里“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斜暉”,用節(jié)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壓在內(nèi)心的郁悶,是啊,藩鎮(zhèn)自立,吐蕃進攻西北,朝內(nèi)還在結(jié)黨營私,這天下何日才能清明!當(dāng)年在宣州游玩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還言猶在耳,現(xiàn)在卻已換成了“鳥來鳥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來去匆匆,人生不就是伴著眼淚的歡笑嗎?
? ? ? ? 杜牧生在晚唐,可他有一顆盛唐的心。《河湟》一詩里“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qū)馬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句句都是不屈之氣,異族侵略,絕不茍且,生在中華,死為漢臣。杜牧在為人處事上也頗見豪氣,長慶年間,著名詩人張祜去長安貢舉,但主考官白居易出題面試時把張祜置于名氣不如徐凝之下,張祜大為難堪。杜牧后與張祜以文會友,對當(dāng)時白居易非難張祜很不平,寫下了名篇《登九峰樓寄張祜》:“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這可稱的上絕佳的融情于景,層層揭起,再度復(fù)活了盛唐名士的灑脫與豪縱。與李賀那首風(fēng)骨錚錚的《南園》“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可謂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了。
? ? ? ? 對于杜牧,對于他的詩,明代人說爽快健拔,清代人說含思凄惻,其實都有道理,杜牧是爽快的人寫凄惻的詩,風(fēng)流倜儻的背后有著無邊的苦澀。他最令我感動的詩是《贈別二首(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壯志難酬,如同紅燭,心高焰短,向君垂淚。如此深沉真摯的感情,真真是黯然銷魂,不忍卒讀。
? ? ? 風(fēng)流總會云散,到那天依然平凡。杜牧就是這樣,用一生去做紅燭,也許燒盡自己,也沒有四射的光芒,只有垂淚,訴說著曾經(jīng)的過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