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片名:虎口脫險(1966) 導演:杰拉爾·烏里
北京,出租屋
看完這部十分著名的二戰電影后,再次感嘆,只要導演想,戰爭片可以有無窮多的拍法。譬如主角,可以是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可以是敵對國的情人、被趕盡殺絕的猶太人或戰敗國的俘虜,可以波瀾壯闊至戰前戰后數十年,也可以是突圍血戰的一夜。只需拂去蒙塵,人性的善與惡之花便能怒放銀幕。
《虎口脫險》則是特殊的一類。這部電影大概講的是,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的戰斗機被德軍擊中,三位飛行員迫降巴黎德占區,在幾位法國人的幫助下接頭、逃亡、一路智斗德軍,最后成功乘坐農用飛機飛躍邊防線的歡快故事。在本應嚴肅的二戰背景下,電影卻飽含喜感,其中不少梗今天看來,仍不覺陳舊,大有令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之效。毫無疑問,它美化了戰爭的殘酷性,削弱了法西斯的戰斗力,大度地給異國的逃生者以光明的結局;但又和天朝的抗日神劇逼格截然不同,可說獨具一格。觀后思索其作為戰爭喜劇的魅力所在,久久不能停。
首先不能死人。經歷了迫降、巴黎-里昂-莫索特逃亡、指揮部大火、農用飛機大決戰等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主角中唯一受傷的,只有迫降后試圖翻墻被打中左臂的彼得一人,他的損失是錯過了歌劇院的拯救麥金塔什行動,其后便行動自如、完好如初。其余片中所有人員傷亡狀況包括:指揮家的鞋不合腳致使其一路罵罵咧咧,油漆匠不慎將油漆潑至德國將軍全身,追擊修道院運蔬果卡車時幾位士兵被南瓜砸中,指揮部大火搞得一眾德國將士滿面塵土狼狽不堪,等等。
同盟國友誼需永垂不朽。英國飛行員迫降巴黎后,立即受到了包括油漆匠、指揮家、木偶劇團貌美女演員、環球旅館貌美老板娘、修道院貌美修女等法國各階級人民毫無保留的熱情友好接待,在異國可以說通行無阻。尤其是單身的油漆匠和指揮家,不僅第一時間無私地為二位飛行員打掩護,更二話不說拋下自己的本職工作替他們至土耳其浴室接頭(此處驚喜發現,《武林外傳》中錦衣衛的暗號“鴛鴦擦”原來出于斯),之后義無反顧保駕護航,直至片尾與他們共乘一機飛向新生活。情誼感人至深。
敵國忘我之心不死,然并卵。片尾一段,飛行員與法國人在木屋里找到廢棄的農用飛機,鼓搗一番,以汽車為發動機,怒甩德軍裝甲車與偵察機,精彩程度超過徐老怪《智取威虎山》高潮部分張涵予追飛機的場面。這只是主角們兵法如神、粉碎德軍鐵蹄壯舉的冰山一角;他們曾以滿車的南瓜打得持有武器的士兵跌下公路,曾在指揮部點燃大火、戳了德軍所有汽車的輪胎自己逃之夭夭、曾喬裝德國將軍,出入遍布德軍的歌劇院,如入無人之境。(需要強調的是,德軍雖然被逗弄得團團轉,也未被手撕、團滅,本片夸張尺度亦佳)
宜隨意開黑。要讓觀眾笑得出來,劇本就須放得下尺度。電影人物間的矛盾散見于德軍VS法國人,德軍VS英國飛行員,法國人VS英國飛行員,法國人(油漆匠)VS法國人(指揮家)中,其中后兩者尤甚。德軍全程被黑得體無完膚,無須再提。兩位飛行員到修道院偷車時,法國人以為他們撇下自己走了,不由吐槽,“英國人果然過河拆橋”,此時英國人卻在說“趕快去接法國人,怪想他們的”;指揮家兩度感謝油漆匠救了自己的命,支使起他來卻毫不手軟,換舒服的鞋、騎在油漆匠肩上、讓油漆匠抬兩輛單車自己甩手走,很是傲嬌。英國人的黑點倒很少,大概只有彼得,在火車上有劇團姑娘打掩護,本以蒙混過關,卻因不慎將佐料傾倒而說了句“so sorry”才被德軍,敗于自己抑制不住的涵養。
必邏輯自洽。一干人等的逃亡頗像冒險傳奇,但導演沒有放棄基本邏輯,中隊長與兩位飛行員迫降后,各自在動物園、歌劇院、大樓頂部逃生、遇見救助者的三條線敘事穩當,到土耳其浴室會和、歌劇院找人、火車站分別、環球旅館混住、指揮部大團圓,幾個重場戲發展合理清晰,支線亦恰當(如麥金塔什藏在歌劇院時遇到搜捕、彼得被抓到莫索特),到最后幾波人在指揮部一樓大廳驚奇相遇,雖在意料之中,也很有看頭。
能做到以上幾點的影片,實在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