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孩子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和大人一樣,需要尊嚴,需要面子。
01
昨晚整理電腦時無意點開了一個孩子的視頻。那時她剛剛滿一歲,已經會走路了。視頻中,先生特意壓低身子,一手拿一個草莓站在囡囡面前。囡囡伸出手去拿時,先生就慢慢的站高一些,孩子再向上把手伸高一點,爸爸又站高一些,這樣草莓總在孩子快要夠到的時候,又離開了。最后孩子急的又拍手,又哭,又跳,草莓才給她。孩子拿到草莓后就一個人走到房間最里面才吃,生怕又被搶走了。旁邊應和著的是孩子爸爸和爺爺奶奶的笑聲……
看到這里,先生走過來,看了一眼視頻后,就一聲不吭的把視頻刪了,嘴里還嘟嚕著“不是已經刪了嗎,怎么還在呢”,一臉的愧疚與自責。
這個視頻是我去上班的時候拍的,我回來老公回放給我看時,我內心一陣陣心疼。那么小的孩子,看著自己喜歡的水果,總在自己快要拿到手時一次又一次的被拿走,她越表現的無助與無奈,大人們的笑聲也就越燦爛與開懷。她就像個小猴子一樣用自己可愛的臉龐,又急又氣的表情來換取大人的開心,大人滿意了或者她無力表演下去了,她才能得到自己想吃的。
先生說,我小時候也被大人逗過,現在我都還記得自己當時的憤怒與無能為力。曾經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怕見到陌生人的……哎,再也不逗孩子了,當時還感覺挺好玩的,現在看看,當時自己對孩子挺混蛋的……
大人這樣不自覺的混蛋行為真的隨處可見。
02
對面單元的鄰居填了二寶,大寶讀大班了。有個周末,大家都帶著孩子在樓下玩耍。這時一位大姐走過來,對著大寶說,你媽媽生了小妹妹,不要你了,你跟我回家吧,給我兒子好不好?
不到六歲的孩子,一臉嚴肅的看著這位大姐,眼神里帶著一絲寧死不從的氣勢。同時,又用幾乎是求助的眼神看著媽媽,希望媽媽能替無助的他說幾句話,堵堵這位討厭的阿姨。他媽媽沒有出聲,只是微笑著看著他……孩子突然跑開了,瘋狂的跑,一邊跑一邊猛踢遇到的石子。這位大姐也哈哈大笑著走開了了……
不知道這樣的場景已經在孩子眼前演繹了多少次,還會演繹多少次,也不知道,這一次又一次的玩笑,會在孩子的心里,記憶力,認知里,留下怎樣的痕跡與傷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媽媽一次又一次的沉默,只會讓孩子更會對妹妹有芥蒂,也只會讓孩子用更多的能量去博取媽媽的愛,而不是去發展他自己。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一輩子都覺得媽媽不愛他,因為每當大人逗他說媽媽不要他的時候,他媽媽都只是沉默。所以,他的感情生活很不順利,因為他只是在尋找愛,而不沒有學會愛別人。
03
孩子確實可愛。尤其在他們生氣的時候,在他們惱怒的時候,在他們咆哮的時候,在他們氣急敗壞的時候。所以,大人喜歡逗小孩,越小的孩子越喜歡去逗。因為,我們總以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一張白紙,逗著玩玩有什么不好,他也許長大后根本都不會記得,更談不上對他有什么傷害,導致他有什么不正常的了。
國際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和國內著名幼兒專家孫瑞雪都提出,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張白紙。0-6歲是孩子心智養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在這個時間段需要予以足夠的愛,關注,尊重和重視。這時候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周圍的環境是什么,他就吸收什么,也就為他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奠定了基礎。
所以,在小時候經常被逗還沒有人予以阻止的孩子,長大后是會有心理問題的,他們可能不會尊重人,不是他們不去,而是不會。因為他從小時候周圍的環境里吸收的都是不尊重以及對他們的戲虐。
我們很多家長都注重孩子的行為,希望他們有教養,能自尊,也能尊重他人。但孩子能做到這些的前提是他們已經被予以了足夠的尊重,關注與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將尊重內化為自己所有,從而在自尊的同時,也能從那內心尊重他人。
而孩子在被逗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有任何尊嚴可言的,他們就像一個賣笑的小丑,只要大人開心就好,甚至孩子的哭泣與憤怒也是大人的笑料。孩子太弱小了,他無力也無法表達內心的感受,至于孩子在被逗的時刻有怎樣的傷害,怎么樣的陰影都難以知道。
直到我們長大后,當我們對某件事有陰影,有抵觸,或者自己的行為似乎不太合群,而去找到心理醫生時才發現,這可能與我們小時候被頻繁的被逗有關系,與我們小時候不被尊重有關系。
當然,一次兩次的玩笑并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孩子會在愛的環境中進行自我調節與自愈,最害怕的是孩子長期處于被逗被戲弄等不尊重的狀態。這就相當于一個傷口還沒有好,卻一次又一次的再次受傷,那怎么可能不會留下傷疤與傷痛。
04
所以,不要再去逗孩子了,他們與成人一樣要面子,要尊嚴,要愛,要關注。大人之所以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逗他們,并不是他們愿意,只是他們太弱小而無力反抗而已。
同時,作為孩子內心最大的依靠,再次碰到孩子被逗被戲弄時,父母要毫不猶豫的予以拒絕與阻止,盡力護孩子健康長大,不僅只是身體,還有更重要的心理健全與健康。現在心理不健康的人越來越多,希望有越來越的孩子幸福健康的長大,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