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007中號召了一種”不臉”的精神,并對不臉進行了新的定義。
其實,不要臉,是別人經常形容我的一個詞。一般都在什么情況下會被別人這樣說,吹噓自己的時候,或者和女孩子聊天的時候說“有沒有想我啊”“我是不是很帥啊”等等。他們就會說,你這人真自戀,臉皮厚。但是,那些話都是內心真實的表達。
那到底什么是“不臉”呢?怎么去定義呢?
舉個例子,在街上看到一個讓你心動的美女,一般的男生都會有想去認識的沖動,這就是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欲求和表達。但是,大部分人又不敢去搭訕。只有少數人敢于去搭訕,去順從這種我們內心的聲音。
在這個搭訕的例子中,有明顯的兩個要素。
第一:一個內心真實的欲求或者表達
第二:這個欲求或者表達不符合群體對于一個正常人的認知與期待,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在《巨嬰國》中有這么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
作者的解讀
第一個故事中,小男孩唱歌很難聽,在那些聽眾眼中,唱歌這么難聽是不應該在大庭廣眾之下唱歌的。這是不符合他們的認知的。他們向小男孩發出了嘲笑,但是小男孩并沒有因為他們的嘲笑而改變,而是傳遞出“我知道你們覺得我們唱的很難聽,但是,我就是想唱下去的信息”。內心是敞開的,并且堅定自信的唱了下去。
但是在第二個故事中,這位男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斷絕了自己與外界的連接,不能接受外界的反饋和批評。
所以,我們在踐行不臉的時候,遇到別人的驚訝,嘲諷的時候,應該是一種知道我現在在做的就是我內心真實的欲求,我想這樣做,你嘲諷我,沒關系,我就是這樣子,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我想做的。你的嘲諷不影響我,我還是要做的。而不是完全屏蔽外界的反饋,拒絕任何批評,為了保存自己的自尊心而斷絕自己與外界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