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的一生是豐富的、坎坷的、幸運的。經歷過清朝帝國,經歷過辛亥革命,經歷過“洪憲稱帝”,經歷過軍閥混戰,經歷過國民黨統治,經歷過日寇入侵,經歷過抗日戰爭,經歷過“二戰”,經歷過解放戰爭,經歷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經歷過“文革”,經歷過改革開放…真可謂是嘗夠了酸甜苦辣,經歷夠了喜怒哀樂;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遇到過光風霽月,也經歷過陰霾蔽天;經歷過峰回路轉,也巧逢過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題過名,春風也曾得過意;墜入過阿鼻地獄,也上過無上天堂……讀這樣一位世紀老人歷盡千帆后的人生庫藏,真是一大幸運!
模糊地記得上學時的一篇課文摘錄的是季羨林先生的《永久的悔》,深感于季老母親的偉大,為了孩子奉獻一切,卻沒能在彌留之際見到孩子最后一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成了季老永久的悔恨。而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更加豐滿、更加立體的季老。季老是博學的,對古典詩詞如數家珍,文中各種巧妙的引用俯拾皆是,“紛紅駭綠、木直扶疏”這樣的成語更是信手拈來,一字一句無不體現非凡的涵養和氣節;季老是知感恩的,對深夜友人送來妙藥的事情感激不已,至今銘記他的六位恩師;季老是明智的,不吝筆墨地年輕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面觀點、歷史觀點、辯證觀點,盲目自大、妄自菲薄絕不是可取的,也看到了科技發展的背后潛藏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新疾病增生的可怖問題;季老是心思細膩又多愁善感的,心愛的貓貓咪咪遭遇不幸重返家中后隨意撒尿拉屎,很難想象一個老年人匍匐在床下桌下清掃貓屎的場景,更難想象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拿著手電筒尋找咪咪相對而泣的場景。季老是念舊的,一個德國制造的裝刀片的小盒子,陪伴了他六七十年。季老是真誠不偽的,如實地表達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虛心承認自己感悟人生的庫藏不多,甚至告誡讀者如果發現重復內容多,就不必掏腰包去買書,多么可愛和善的“小老頭兒”呀!季老的拳拳愛國之心同樣值得稱贊,他始終堅信大陸臺灣“血濃于水”,期盼祖國早日統一,同時也一直對祖國的未來抱有光明的希望。
季老像一位朋友,毫不保留地像我們展示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多愁善感;像一位恩師,不吝賜教地同我們探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同我們交流如何處理與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微妙關系。也向我們坦言:人生的不圓滿是常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凡夫俗子、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擁有圓滿的人生。
走過了平湖煙雨,走過了山海巨變,過往的榮辱得失、喜怒哀樂都已成為過眼云煙,像牛乳色的霧氣罩上了一層灰色的淡影。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萬事如流水,往日不可追。
明月有圓缺,完滿古難求。
快樂守當下,盡心即完美。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經歷,亦有不同的歡喜,不為失去而懷有大的憂傷,也不為擁有而常懷大的歡喜,始終保持“小”的憂傷和“小”的歡樂。
日子一天一天往前走,我們所經歷的“現在”總有一天會成為或封存或忘記的“過去”,時間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將過往的一切覆蓋,一點點地重構我們的“當時”,難以觸摸更難以抉擇,不如好好地把握每一場當下,珍惜每一次不尋常的“現在”,溫柔、安穩地度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