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看《催眠大師》,看徐崢在幾位催眠師的催眠下,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認不得早已熟識的舊友,對現實產生幻覺,但最終還是喚醒了內心深處的恐懼,并且和曾經犯過錯誤的自己和解。
作為一個行外人,盡管沒有看懂催眠的門道,也確實被催眠的神秘和神奇功效所震驚。
催眠,英文譯作:trance,意思是恍惚、出神、神志昏迷。這使我想起英文的前綴trans——有穿過、使理解、以及使改變的意思。既然催眠是trance,那么,在這個恍惚出神的過程中,究竟穿過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又改變了什么?
在學校圖書館閑逛選書時,這本《潛意識之門》映入眼簾。本書作者是世界頂級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博士,他所倡導的自我關系身心療法,已使世界各地的各種群體和個人受惠。本著對催眠的好奇和趨之若鶩,我把這本書借了回家。
催眠是什么?在斯蒂芬·吉利根博士認為,催眠是對身心的探索,沒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無限可能。催眠是是暫時懸吊意識,潛入廣袤無垠的創造性潛意識,從中與各個自我相融合,達到中正、平和的狀態。
催眠并非向來都溫和,實際上,第一代催眠是將意識看成猛虎野獸,而潛意識則是催眠師可利用的把戲。在西方催眠歷史中,催眠的更新換代經歷了三個時代:第一代催眠中,催眠工作中需要以權威式的訓斥去“擊倒”來訪者的意識心智,來訪者的意識心智和潛意識心智均被認為是“白癡”,只有擊倒意識心智,催眠師就能順利進入潛意識,對被催眠者實施控制。而在這探索階段中,也衍生了各種催眠把戲,這些把戲無疑把人當猴子耍,極少起到治療作用。
第二代催眠中,意識和潛意識的地位有所提升。它們不再是催眠師手中可利用的把戲,而是對來訪者進行療愈——催眠師繞過來訪者的意識,達到潛意識狀態,使之可被療愈、被轉化。在這個時代里,催眠被看做是一種特殊的學習狀態,催眠師和來訪者的關系是合作性的,而不再是曾經的權威指導。
第三代催眠工作,也就是斯蒂芬-吉利根博士所倡導的生生不息催眠。生生不息催眠講究的是自我催眠,通過學習催眠、冥想和正念等各種形式,使自己可以暫時離開意識世界,潛入到自己的創造性潛意識中,實現創造性流動,從而對自我進行療愈。
所謂自助者天助,正是在這生生不息催眠中需要學會的一門必修課。
在潛意識里,我們究竟能看到什么?
在潛意識里,我們究竟能看到什么?當然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潛意識里,我們也許會看到童年時快樂無憂的自己,也許是躲在角落里瑟瑟發抖、低聲哭泣的自己,也許是憤怒抓狂的自己、也許是會心喪氣的老年的自己。在這個無線可能的世界里,我們可能會同時看到一個東西所有可能的狀態——一朵花從萌芽到凋謝的過程,你從兒時呱呱墜地到年老臥病在床的一刻,甚至是在同一個事件里,你可能呈現的各種悲傷、欣喜、冤屈等態度。
“量子場域最有趣的一個屬性就是疊加定理,它是一個虛擬的波動場域,同時包含了一樣東西的所有可能狀態。應用到心理身份里,這意味著創造性潛意識抱持一個特定個人的所有可能狀態,包括身份、未來、過去、場域等等。”
潛意識心智不是單一存在的。小時候的你的想法,必定和現在的你有所不同,心智不一,做法自然不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在催眠狀態下回到自己的小時候,做出的各種兒童才會做的舉動。他還是那個他,但他的潛意識中也許潛藏著各種心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潛意識不是獨立的智慧,它是多層次系統的一部分。沒有單一的潛意識心智,潛意識心智總有無限多個。”
所以當我們認為一件事情使我們難堪無法接受時,我們也許只是在表達當前的“我”,而不是多重心智的“我”,而那個“我”,應該被稱作“我們”。
催眠的方法有哪些?
提到催眠的方法,就必須提到書中花了大篇幅去描述的生生不息催眠的意義:COSMIC。這是生生不息催眠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是自我催眠的方法:
Centered 回到中正
Open 打開并保持正念
Subtle awareness 精妙覺察
Musicality 音樂性
Intentional 正向意圖
Creative engagement 創造性參與
由各個步驟的首字母組成的COSMIC,正好其表達的生生不息的意義:意識是一個廣闊的宇宙。
Centered 回到中正。作為進入催眠狀態的準備工作之一,“回到中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回到中正”的方法就是使得身體盡量放松,進入一個冥想狀態,通過正向回憶,使自己對自己及事件有正向的觀點。緊接著,聯系“負面體驗”,利用“這很有趣”、“我確信這是有道理的”、“有些東西要試著療愈或是蘇醒”等關系咒語,與負面體驗進行互動,盡量保持正向觀念。
Open 打開并保持正念。當進入催眠狀態時,我們可以將孤立的問題連接到一個創造性的潛意識場域。在這里,無限可能都可以發生。我們可以想象十年后的自己會怎么處理現在的問題,或是編織多個可能發生的情境,為問題提供更多的答案。你可以是一個觀察者,也可以是一個參與者。
Subtle awareness 精妙覺察。在這廣袤無垠的潛意識場域中,細心發掘事件中的細節,察覺身體感受的變化。事件中的精妙細節也許會改變我們對事件的看法,而身體產生的微妙變化,正是反映著情緒的變換。
Musicality 音樂性。在催眠中,對日常思考及感受抱持著音樂性,將大大提高思維的活躍度和情緒的調節能力。
Intentional 正向意圖 及 Creative engagement 創造性參與。將潛意識中的轉化和整合帶來的心智改變,帶到日常生活中去,從而改變日常生活的緊繃感,富有創造性地參與到正念反饋中,使得身心融合。
催眠最終要達到什么目的?
“當你需要放下哪些過時無用的東西并找到新的可能性時,催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生生不息催眠中,有三個原則必須遵守:創造性接納的原則、互補性原則、無限可能性原則。
創造性接納原則是指,你可以接納最好的自己,同時也愿意接受最壞的自己。
而互補性原則提到的是古文中的“物極必反”。當相反的兩極不和諧,問題和病癥就產生了。因此,“回到中正”去接納自我,非常必要。
無限可能性原則提倡多元思考,通過多維度的思考方式,對事件和個人產生多種觀點和感受。也只有通過客觀的、多維度的思考方式,能讓我們從思維的怪圈中爬出來。
催眠工作從以前的神秘莫測、操控意識,逐漸變得溫和,變得可自我療愈,從無限可能中挖掘人的最大潛能,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感觸。通過催眠,我們可以去發現內心,與內心的各個自我進行對話。在廣袤的潛意識世界中,我們可以自由地飾演各種角色,模擬各種情景。通過多方位的思考,接納無限可能性,并融入自我療愈中去。而催眠的真正價值,正是在催眠后,更多正向意念融入到意識當中,執行更多果斷的正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