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閱讀的精髓
怎樣才能做到高效閱讀?
這個問題,是我在讀了一篇名為關于高效閱讀,一年讀100本書的文章后,就一直在琢磨的一件事情。老實說,當初這個標題著實是把我震驚到了,一年讀100本書,也就是平均3.6天讀一本,確實是刷新了我的認知。然而其內容并沒有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反倒是有些啼笑皆非,因為它的方法就像是在做一道高中的閱讀理解題。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經典之作是需要反復研讀的,除非讀的不是經典,否則以不到四天/本的速度就能夠領悟其精髓,這讓數十年嘔心瀝血的先賢情何以堪!
所以,在探究如何做到高效閱讀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走出“高效”的誤區。
高效閱讀,如果只是追求數量、追求快,并不能真正帶來思維上的升級。因為這樣的行為,不但不會進步,反而會讓大腦混亂,容易形成“懂得了很多道理”這種錯覺,而錯覺的害處要遠大于無知。
正如學習營銷,如果只是學習了營銷的套路,懂得了各種技巧,時間長了就會遇到各種瓶頸,然后就認為還有更好的技巧沒有學會,甚至認為走營銷就是一條死路。其實這樣,還不如讓一個完全不懂營銷的人,先讓他掌握頂層的營銷思維,再指導行動,這樣才會有飛躍式的成長。
我在讀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時,他給了我很大的沖擊,這種沖擊感的來源不僅是他腦中浩瀚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他能將這些知識全部融會貫通,形成一個知識構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出自己推理的正確性。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體現出來的這種思維卻是值得推崇的。
我認為,融會貫通才是高效閱讀的精髓。
(二)錯誤的開始會帶偏認知
很多人其實在進行高效閱讀的第一步時候就錯了,看中的是找書,而不是選書。
多數人找書都是以需求作為導向,這點沒毛病??赡芤灿幸徊糠秩嗽谡視鴷r候是帶有盲目性的。比如:有些人在聽了邏輯思維的書單介紹后,感覺像是打開了一扇思維的大門,不知不覺就購買了很多不同領域的書籍,這其實是一種很傻缺的行為。很多人關注了不少推薦書單的公眾號,但在選擇時候依舊迷茫,就是因為著眼點選錯了。
如何選書?
這一點,可以說是我在讀碩士期間,最大的一個收獲。當時導師是這樣對我說的:讀文獻,一定要先讀自己研究領域內大牛們的專著,因為他們寫的東西,雖然不是完美無缺,但勝在嚴謹,更接近真理,在思維高度上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這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
所以,選書的第一步,應該是,也必須是選和自己領域相關的公認的經典之作。
原因有兩點:
1.除了經典本身的價值外,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它會引用很多其他有價值書里的觀點,這樣在閱讀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需要,檢索到同一主題的其他內容,拓寬在自身領域的認識。而且大牛們引用的觀點,必然也不會是垃圾的。
2.讀大師們的經典,可以建立起自己的頂層思維。因為一個人的思維高度,首先是體現在他是否具有甄別對錯的能力。不得不承認的是,幾乎所有人每天都是被大量帶有偏見的信息包圍著,當人們認為某種說法是對的時候,多半是恰巧符合了自己以往的認識,顯然,這種判斷是帶有主觀色彩的,并不具備客觀標準。
所以,閱讀經典,你的思維才會升級,擁有了頂層思維,才能夠以高屋建瓴的姿態來判斷對錯,而不是被各種偏見引導。
(三)思想需要連成網
在現今的文學界,有一種現象非常的普遍,那就是斷章取義。
因為很多人都缺少一種全局的眼光,這點很正常,但問題是,當人們在闡述一種觀點的時候,總是會收集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截取一些片面的說法,而對于一些不同的聲音,往往會避重就輕,只要能做到自圓其說就行。
閱讀這樣的書,其實很容易讓一個人思維的升級陷入停滯狀態,讓人在錯誤的觀念中掙扎。
就比如所謂的勵志成功學,書中會列舉出很多振奮人心的示例來,然后總結出幾條貌似正確的方法,或者就是說了些很正確的廢話,但不少人還會深信不疑,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懷疑到這些方法的證偽性,只會埋怨自己還不夠努力。但是,我們去做一件事情,所憑借的,是對自己、對環境、對人類行為模式的深入了解,系統性的、全方位的對自己做出調整,這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智者的思維方式,并不是篤信一些片面的言論。
所以,一個人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自己的思想就需要連成網。體現在閱讀上就是,不僅要閱讀經典,而且還需要挖掘這部經典作者的其他著作,這樣才能還原一個大師完整的思維構架來,研究透徹一個牛人的思想,即使是讀寥寥幾本,也勝過100本庸俗之作了。
(四)寫在結尾的話
我發現一種現象,有些人在多數情況下,會相信一些所謂的個人經驗。比如說炒股,很多人不是先去讀一讀世界公認炒股牛人的書,而是推崇一些二、三流作者寫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是說這些書沒有可取之處),甚至會聽信一些個人炒股成功的經驗。難道牛人的思想會比這些通俗之物差嗎?
高效閱讀不是以量和速度取勝,追求量和速度的這種思維放在銷售領域或許行的通,但在思維的領域里,這就是無稽之談!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一個詞:自律。
因為不少文章也都是以某個人的自律經驗來說明道理的。很多人倡導自律,這是對的,但是制定出一套近乎苛刻的計劃表,就有點流于形式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自律,我想這需要一個科學的回答,起碼我認為“對自己苛刻”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