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元好問云: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愛是什么,這是千百年來讓我們思考的話題。
希望被人愛的人, 首先要愛別人, 同時要使自己可愛。
- 富蘭克林
不被任何人愛,是巨大無比的痛苦; 無法愛任何人, 則生猶如死。
- 格林貝克
我們為什么要找尋愛,
我們如何找到圓滿的愛?
這本書都能給到你答案。
原來我以前很多相信的都是錯誤了,原來這么多年的尋找都是徒勞的。
1、為什么我們要找尋愛?
人天生是弱小的,生命是有限度的。
因此終其一生我們渴望能夠擺脫孤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結合。
人在達到這一目的過程中的完全失敗就會導致人的瘋狂,因為人只有通過完全徹底地脫離周圍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與世隔絕。
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結合有集中方式有縱欲、與他人保持一致、實現創造活動。
如果我與他人完全一樣,我的感情、思想與他人一致,我的衣著、習慣和看法都與這一組人的楷模看齊,我就可得救,就不會再經歷可怕的孤獨
對人類存在問題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
2、有愛的對象,我們就可以圓滿地愛了嗎?
當我們沒有對象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可愛,我們想的是如何才能得到愛,如何才能被愛。
男人會通過獲得權力和財富來找尋愛,女人通過修飾自己的外表來找尋愛。
但是本質上我們愛不是我們是否值得愛,而是我們是否能愛人。
我們不是因為沒有愛的對象,而是是否能力愛。
比如我們享受畫畫帶來的喜悅,而我們不先練習畫畫的技巧,而只嚷嚷著說要去找一個畫的對象,這不是本末倒置么。
3、為什么愛的激情不能持久
在很多時候激情消失得很快。
激情能夠持續的時間約為1年零三個月。
激情的原因主要來自于性吸引和性高潮的結合。
當激情褪去,我們覺得自己不愛了?
而這種激情真的是愛情嗎?
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
愛應該是一種意志行為,是一種把握的生命同對方的生命緊緊維系在一起的決策行為。
因為情感可以快速消失,而意志卻可以長久地發揮作用。
4、為什么愛是一門藝術?
把愛比作一門藝術,主要是指若想掌握這門藝術,就需要理論與實踐。
我們需要了解理論知識,并身體力行地進行實踐。
而現如今的我們會為了學習一門技能花上一萬個小時,卻不愿為了愛付出一點時間,多么地可悲啊。
他們強烈地渴望著愛,而幾乎別的一切事情都被看作比愛更重要。
所以學習愛的這門藝術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也就是不可能希求能夠快速掌握一門藝術。
其次就是對掌握這門藝術要有極大的興趣。
5、什么是真正的愛?
愛是給與,而不是索取。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
愛是關心。如果你說你愛一朵花,但卻任由它枯死,那么你便不是真愛它。
愛是責任心。責任心是一種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愿望的答復。
愛是尊重。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愛是了解。如果不以了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會是盲目的。我知道這個人很生氣,即使他不表露出來。但是更深一步,我知道他不但是在發怒,他也很害怕和不安,是一個處在恐懼和惶恐不安之中受苦的人。
6、愛有哪些形式?
母愛。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
父親是有條件的愛。父親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性愛。僅僅由于肉體的吸引的愛會快速地消逝。性愛就具備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我從我生命的本質出發去愛對方,并且去體驗對方的本質。
自愛。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
7、愛的實踐可以從哪里開始?
每一個試圖學會一門藝術的人最重要的步驟是要學會一個人單獨呆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煙和不喝酒。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比如冥想。至少每天早晨要做二十分鐘這樣的練習(如果有可能還有延長)和每晚睡覺前堅持練習。
比如專心做一切事。專心聽音樂、看書、談話或欣賞圖畫。
比如學會傾聽。
比如對自己要保持清醒。譬如在感覺到累或者消沉的時候,不應該聽之任之和用隨時可以撿來的消沉的想法去加劇這種感受,而應該問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我那么一蹶不振?
8、愛的實踐還需要什么條件?
獲得愛的能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
真不知有多少父母首先關興趣的是他們的孩子是否聽話,是否使他們高興等等,而不是孩子自己經歷了些什么,是怎么經歷的
真不知又有多少妻子認為她們的丈夫無能或者軟弱,而實際上僅僅是因為丈夫不符合他們童年時代想象中的光彩奪目的騎士啊!
同自戀相反的是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對人和事物持有開放的態度,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客觀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戀是常規。
我們應該努力去認識一個被我的自戀歪曲了的人的形象同這個熱的實際面目,也就是同我的利益、困難和恐懼無關的之間的區別。
9、有哪些我們想當然的其實并不是愛情?
第一種是一方或雙方都牢牢地抓住父親或母親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對父親或母親的懷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成年后都轉移到“所愛者”身上。比如對于男子來說,他們找的是一個母親。他們的目的是被人愛,而不是愛自己。比如對于女子來說,他們找的是一個父親的形象。這些婦女常常愿意他們的丈夫和她們吵鬧,而不是正常地、理智地與他們相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她們暫時地失去緊張和恐懼的感受。因此她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去激怒丈夫,一結束折磨人的空虛。
第二種是被人們稱為“偉大的愛情”(經常出現在小說和電影里)——是偶像化的愛情。一個沒有達到產生自我感覺高度的人(這種自我感覺的基礎是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力量)傾向于把自己所愛的人“神化”。
第三種假愛情的形式就是人們稱之為多愁善感的愛情。這種愛情的本質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個人實實在在的結合之中。比如一對夫婦可以通過回憶過去的愛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動,雖然他們當時根本就沒有感受到愛。這種情況和幻想未來的愛情完全一樣
第四種是一套投射做法。這種投射做法能導致回避自己的問題,從而把注意力放到“所愛者”的錯誤和缺點上。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沒有能力賦予自己的生活一種意義時,他就會試圖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義。
10、為什么有這么多偽愛情形式?
這主要看西方文明的社會結構以及這一社會結構產生的精神是否會促進愛情的發展。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協調工作的人。這些人對消費的需求越來越高,但他們的口味是標準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預測。
在這一異化了的結構中,人在愛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結伴”思想,這在婚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無數宣傳美滿婚姻的文章中,一對毫無摩擦的伴侶被奉為是理想的結合。
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把愛情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正常”形式,是由社會決定并造成的愛情病理學。
我知道當你看完會這么說,原來愛這么難啊,真讓人太絕望了。
可是我要問你,你當真覺得習得愛的藝術重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