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無所談,也無所不談,所以樣樣只是淺談,卻仍然樂趣無窮。
時間倉促,迫使我沒有讀完貝洛克談及的所有題目,只是挑了《動筆的樂趣》《談茶》《談我認識的一位隱士》以及《談彌爾頓》這幾篇。僅僅是這幾篇,我也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蓬勃的生活熱情。印象深刻。
貝洛克往往能用一些很獨到的語言,讓你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性格,比如,在《動筆的樂趣》一文中,他說“即使室內人滿為患,你也必須讓自己孤獨,否則根本無法寫作”。文章講的是樂趣,開篇作者卻提到孤獨。我想,對作家來說,可能孤獨也是種樂趣吧。而且,是一種并非所有人都能體會到的樂趣。
說到茶,中國人是再熟悉不過了。作為100多年前的英國人,貝洛克也喝茶,而且深愛,愛到自己都懷疑為什么這么愛喝茶。所以《談茶》也是趣味盎然,充滿了詼諧的語言。不僅如此,文中處處引用古羅馬、古希臘詩句原文,甚至有拉丁文,讓通篇也充滿了博學和充沛的感情色彩。
《談我認識的一位隱士》中,貝洛克是懷著好奇和同情的。這是他的一篇旅行見聞,很有“在路上”的感覺。旅途險阻重重,翻山越嶺,忍饑挨餓,雖然辛苦,卻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熱度。文中的隱士,在貝洛克的眼中仍舊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所以他小心的探究他的生活、過往,他的精神領域。這讓我想起來亞瑟王的老師——梅林。隱士都是有魔法或者神奇力量的嗎?據說這位也有,但,只是據說。
noli me tangere (拉丁文:不要觸碰我。) 彌爾頓的文字,讓貝洛克想到了耶穌。他說“一個民族的文學反映一個民族最高貴的心靈。”或許,貝洛克認為,彌爾頓詩的精神境界,是一種不可以讓凡俗之人去碰觸的高貴和圣潔。或許吧,讀過彌爾頓,也曾深深被感染。只是很想知道,當他用這句話寫彌爾頓時,是否曾想起自己,當年奮不顧身遠渡重洋,從英國飄到美國,只為了求得意中人的愛情,卻遭到她家庭的激烈反對。受傷而回的那份痛楚,是否讓他也想說“noli me tangere”?
貝洛克有著堅定的天主教信仰。這讓他的愛刻骨銘心,也讓他成為自己信仰的勇猛戰士。盡管他的信仰偏執使得他的文學才華被歷史淹沒,這些精品的小散文,卻為人樂道,并作為他性格和思想的傳播者,讓我們重新在100多年后,看到這樣個性鮮明、活躍而自我的貝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