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種喜歡《余罪》的理由。
傅國生和余罪,一老一少,一匪一警,一個偽善一個假惡。傅國生的存在,顯得余罪有點嫩;余罪的出現,顯得傅國生有點老。在余罪眼里,傅國生不僅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壞蛋,還是一個有情懷的壞蛋。在傅國生眼里,余罪比任何人都鬼、比任何鬼都像人,一個字就是賤。
看完片子,很多人會覺得傅國生是栽在余罪手里的,邪不勝正。不過,我敢肯定,就算沒有余罪,傅國生也蹦跶不了幾天,因為他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
余罪:有一種聰明是 我要讓你覺得 你比我聰明
余罪的聰明之處在于他把自己的對敵智慧偽裝成敵人眼里的小聰明。既然是小聰明,就不會帶來大麻煩。在傅國生眼里,余罪比其他馬仔聰明,是個可造之才;但是,余罪又沒有自己聰明,他的想法啊、行動啊都在可以掌控的范圍之內,足夠的安全。
其實,有一種聰明是我要讓你覺得你比我聰明。就像你去小販那里買蘋果,你跟小販說,你可別給我缺斤短兩啊,不然我會找你算賬的。小販趕忙陪著笑臉說,大哥,我怎么敢忽悠您呢,趕忙又加進去兩個蘋果。于是,你滿意的離開了,以為自己多拿了兩個蘋果。小販也很滿意啊,因為除去后來放進去的兩個蘋果,他還欠你四個呢。
這不就是余罪和傅國生之間關系的寫照嗎?傅國生給余罪提供資金、充當他的保護傘、搭救他;余罪拿著傅國生的錢、當他的小弟、為他賣命。看似傅國生處于強勢地位(買蘋果的人),實則是余罪故意放低了姿態(小販)。余罪盡情展現著自己的“好色”、“貪財”、“可控的擴張野心”,為的就是讓傅國生相信余罪的小聰明對自己構不成威脅,進而讓傅國生堅信自己比余罪聰明得多。多么可怕的幻覺!
沈嘉文:有一種控制叫做 我要讓你覺得 你可以控制我
沈嘉文這個角色,是整部劇中最大的伏筆。在前22集里,她都是傅國生身邊那個可有可無的女人,嬌弱可憐,一切聽從傅國生的安排,你甚至會覺得即便她最后被抓,也判不了幾年。直到最后兩集,透過正派“老狐貍”許平秋和資深臥底賤人余的分析,才最終鎖定沈嘉文的真實身份:傅國生的上線、貨源、幕后黑手。所以說,《余罪》中的王牌臥底、“偽裝者”應該是這位沈嘉文女士。
當余罪把真相告訴傅國生的時候,他堅定地說,她只是一個聯絡人而已,沒別的。他堅信沈嘉文不會背叛他。當所有證據甩在他面前、令他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時,他說,縱然那個女人背叛他,他也不能背叛她。這到底是誰在控制誰?毫無疑問,是沈嘉文牢牢控制著傅國生,以致他寧可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叛她。
表面上看傅國生處于強勢地位,沈嘉文聽命于他;事實上,沈嘉文早就發展出了自己“產業鏈”,傅國生只不過是她“產業鏈”上的一環而已,沒有傅國生,還會有其他人。沈嘉文依靠多年的隱忍、順從,使傅國生相信自己已經控制了沈嘉文,沒有自己,沈嘉文什么都不是。多么可怕的幻覺!
強手如云,示弱才是生存之道
傅國生是聰明人,而且他沉浸在“自己是最聰明的人”的幻象中不能自拔,即使被捕入獄。直至發現余罪是臥底警察、就連沈嘉文都不是自己人的時候,他才全然崩潰。其實,要想讓一個聰明人認輸,就得要讓他明白,其實他并不是那個最聰明的人。
無論是余罪,還是沈嘉文,都是利用了傅國生自恃聰明的心理,先贏得他的信任,再把他扳倒。雖然二者手法不同,但是本質一樣,那就是示弱。大凡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示弱的道理。
元末,群雄并起,為什么最后是沒有任何背景、丐幫出身的朱元璋奪取了天下?因為朱元璋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辦法。“高筑墻”,就是搞軍事建設,做好防御外來侵略的準備;“廣積糧”,就是積累錢糧,為軍事進攻做物資儲備;“緩稱王”,就是當大家都爭著搶著稱王、稱帝的時候,朱元璋不著急要名號,也就避免了被其他地方勢力所攻擊。正是靠著這種低調處事、無節操示弱的策略,朱元璋有效的保存了自己的實力,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其實,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是某個皇子想要在老皇帝眾多兒子中脫穎而出,還是開國功臣為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都是依靠這種示弱的辦法,讓位高權重者放心,才能保證自己活下去以贏得最終的勝利。
現代社會,任何人要想獲得一份工作,都必須得經過面試。面試官最怕的就是看到一份“完美簡歷”:出眾的相貌、畢業于名校、可圈可點的學生工作(實習)經歷,甚至還有海外留學的背景。但是面對這種人,面試官往往會擔心自己家廟小,養不起大神;同時也會疑惑應聘者是真的這么優秀,還是眼高手低而已。所以,在面試中,沒有必要展現完美的自己,因為很可能弄巧成拙;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暴露一點自己的缺點,反而會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簡言之,在強調競爭、分秒必爭的的今天,你不僅要成為強者,更要懂得示弱。
示弱才是強者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