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二一四
如果提前了解你的人生,你有沒有勇氣重來?如果一切重來,我們能否愛我所愛,行我所行?能否能沖破世俗的枷鎖,做最真實的自己?
近日,電影《無問東西》刷屏,想必看過影片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對人生有了從新的思考。影片講述了二十年代的青年學生吳嶺瀾(陳楚生飾)思索求學的意義,三十年代的世家子弟沈光耀(王力宏飾)棄學從軍為國捐軀,六十年代的學子陳鵬(黃曉明飾)以身許國把青春獻給戈壁致力科研,當代青年張果果(張震飾)在市場大潮中追尋人性的善良與人生的意義……138分鐘的電影,四代人的青春交錯而過,他們有各自的坎坷、各自的悲歡,但精神相通、彼此相連。變的是時代場景,不變的是生命追問,國與家、愛與恨、人與我、群與己,一代代人的選擇,就是一部精神史、心靈史。這樣的主題促人思索:對待只有一次的人生,我們該如何度過?如何選擇?
1923年,北平。清華學堂學生吳嶺瀾,在一次考試結果公示中,他的英文學和國文學全部滿分,而物理學卻不列,無疑讓他深受打擊。在和梅貽琦老師談話時,梅老師問他當初為什么不選擇文科時,他坦言道:“因為當時最好的學生都選擇讀實(理)科,他并不想選擇文科,同時對自己的前途感到非常迷茫。吳嶺瀾當時認為只要踏實,管他讀什么!而吳嶺瀾正如梅老師說的那樣“忽略了真實”。梅貽琦說,忙碌的踏實并不是真實,“真實”是“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也正是這次談話加上詩人泰戈爾訪問清華學堂,吳嶺瀾對泰戈爾關于對自己真誠的看法深受觸動。所以,吳嶺瀾最后正視自己在文科方向的天賦和興趣,并把自信與篤定傳遞給身邊人。吳嶺瀾對選擇的思索,無疑是提醒著作為個體的我們,要真實面對內心,才能對自己負責。
1938年,昆明。西南聯大求學學子沈光耀。他出身世家,本可以做一名衣食無憂的公子哥,但仍卻不遠千里來到昆明求學。戰爭拉開序幕時,沈媽媽真切地希望兒子“能享受人生的樂趣”,不要“還沒想好怎么過這一生,就連命都沒了”,可面對日軍空襲下死去的孩子,看見孩子母親趴在尸體上嚎啕大哭的場景。沈光耀依然選擇了從軍,內心的正義與善良讓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當一名空軍。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空軍教練的這句話,讓他遵從了內心的選擇,也正如此,他沒有因他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而選擇放棄堅持。盡管其母親一再勸阻,他仍堅持內心的選擇,為保衛家國獻出自己珍貴的青春與生命。駕著飛機與敵人同歸于盡的那一刻,微笑著說一句“媽媽,對不起”。沈光耀對選擇的堅持,提示我們選擇自己內心“真實”的那條路,即使生命終結,也能問心無愧。
1962年,北京。青年學生陳鵬。在愛情的選擇上始終如一,在對國家的建設上盡心盡職,奉獻青春。陳鵬對王敏佳的愛從一而終,盡管王敏佳為虛榮心撒了謊,后來甚至毀了容,但陳鵬自始至終對他的愛未曾改變。劇中看到當他因吃醋轉身離開時,足以證明他對王敏佳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真實的!
后來,陳鵬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也忍痛離開需要照顧的愛人,在茫茫戈壁灘上奉獻著青春與健康。但他是無悔的!他的所作所為并不是為了青史留名,因為他有著對這個國家民族的熱愛和憂思,有著無法割舍的家國情懷,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熱血,所以無法放下,也不會逃離。選擇奉獻,對家國負責!也是對自己內心的負責!
當今,我們身處和平盛世,少了時代賦予的苦難,卻多了精明的算計和身邊處處宣揚的大道理。電影中當代青年張果果的糾結與迷茫,映照著現代人可能面臨的人生命題。然而最終,他即便已經被排擠打壓,卻也不以同樣卑劣的手段對人,即便可能被敲詐欺騙,也堅持用一己之力行善事、有始終。他不再迷失于幫與不幫,不再盲目聽從他人的意見。因為這無關“最優選項”,只是出于內心的做人原則。他重歸真實、善良的自我,找回了自己的初心,他說:“我和他們不一樣”。
這正應了電影中的那句臺詞: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勇敢行走在追尋路上的那個——“珍貴的你”。
從心而行,無問西東。做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