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效應:皮革馬利尼翁效應。意思就是說你的期望和暗示如何,那么結果就會傾向于如何。國外有人做過實驗。把智力相等,能力差別不大的學生分成AB兩類。然后對任教的老師說,你看A類學生,就是聰明,絕對有潛力表現得更好,相反,告訴老師B類學生能力不足,表現較差。于是一段時間過去了,原本相差無幾的學生果真有了差距。A類學生表現越來越好,而B類學生則差強人意。實驗中的老師,因為受到不同暗示,于是對學生有了不同期待和不同要求。而學生通過捕捉教師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眼神,都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心中的期待,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自我認知。
這個效應已經在諸多場合被人提了又提。而我上述所說的也都只是憑自己的一點印象結合自身的理解,沒有再去認真核對和回顧。盡管如此,我還是愿意來說它,是因為它在我工作中實在是出現得太頻繁,而往往又是我容易忽略的。我希望自己通過文字將它寫出來,來告誡自己時刻關注這個現象,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偏見,影響到了我的學生。
今天,我就未自己的行為表示深深的后悔。事情起源于班干部選定事件。一位班級非常活躍也有一定能力的女孩子,私下向我申訴苦惱。她愿意當班干部,但是她害怕像以前一樣,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害怕因為自己成績不拔尖而沒辦法在班級起帶動作用。
如果面對這樣的問題你們會怎么回應?
當時的我經過斟酌是這樣回應的:班干部條件有三。一是責任心,二是能力,三是成績。班干部選定綜合考量多個因素,學習成績是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可是,可是,后來的我才發現,看似理性的回應,卻并不理性,甚至不合格。因為,這個女生在這之后再沒申請了。我當時也沒多想。
那這故事跟皮革馬利尼翁響應有什么關系?
后來,一位老前輩告訴我,如果是他的話,他會這么說:初中成績只是代表過去。步入高中,一切皆有可能。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要擔心成績的事。人機關系處理本來就復雜,你已經有了經驗,相信未來能做得更好!
注意,老前輩是實實在在地給她鼓勵,代表正能量。因為從他說的每個字都可以看出他對學生滿滿的期待,這種期待是樂觀的,向上的。他暗示學生,你很好,你還可以進步,你有能力。
對比之下,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那女生再沒提申請班干部的事了。因為就我的回答,其實我的隱含前提是,對,你成績不好,對,你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雖然我有強調責任心,處事能力,但于她而言,她最在乎的是前兩點,然而我給了否定,我給了她消極的暗示。我是如此的負能量,悔不該。
老師,今天我交給你一張白紙,明天您會交還給我們什么呢?每個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時,多少有擔心,有忐忑。我問自己,我能保證白紙未來的燦爛嗎?
我要期待,要樂觀的期待。我要暗示,要積極的暗示。所有的這些,如果想在無意間做成,那么請先讓我自己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你怎樣,你的學生就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