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書單 Peter Thiel《從0到1》

一直想看而沒靜下心,kindle里也下載了下來,上班偶爾瞟兩眼,它雖不太算上很難讀的嚴肅讀物,但也不是一本輕松讀物,還是需要引起必要的共振。后來買了紙質的,讀的時候共鳴陣陣,圈圈點點,2天一口氣讀完,然后基本全忘,沒錯,就是“無忌,你可以上場了”的狀態。再不寫總結,就基本全忘了。

言歸正傳。

看到書名,很自然想到“從0到1”是傳達一個“質變”的過程,而非復制或量變,很好奇作者是怎樣去圍繞這個題點去展開闡述的。

實際上,本書可以用另一個直觀的名字:“《創業指南》”,之所以說“從0到1”,是因為作者傳達的“創業”是“初創”而不是換種形式的復制擴大:從“1”到“N”。作者在開篇即說,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是做操作系統的;下一個拉里·佩奇不會是做搜索引擎的;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也不是做社交網絡的。學習創業,不是去學習他們創造的東西,而是學習“創造”本身,這個“0”是你自己的,而“1”是你想要達成的,本書,即為一本工具書,教會我們如何有效地實現這個過程。

之前在網上看過別人對這本書的觀點,有些說看不懂,我認為,一是不關注,二是不需要,如果你需要這方面的資料,你會處處被引起諧振。當然這本書到頭來仍是一本暢銷書,本身也是在營銷。

因為自認為是工具書的性質,所以就沒章的內容做出總結和感想。

前言

這本書是教你怎樣創建新公司的。是創造,不是照搬擴大。

一未來的挑戰

未來之所以有挑戰性,是因為其本身的魅力性。未來之所以迷人,并不是因為它還沒發生,而是未來的事物都是新的。美國崇尚冒險精神,他們之所以總是在創新,我想是基于價值層面的興奮,欲迎接和掌握未來。而企業和金錢,則是價值追求的副產物。

二像19991年那樣狂歡

作者由90年代互聯網泡沫泡沫談起,狂熱之后是破裂。不禁問我們自己,是否過度狂熱而去創辦公司,是否是我們不冷靜,是否是在跟風創業?在時代潮流下,是跟風,還是反主流地抵制?作者在章節末尾給了一句話: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潮流是潮流,是機會,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獨立的思考一定要冷靜,把握機會可以是順應潮流亦或反潮流而行;可以是反潮流而行亦或順應潮流等。

三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不同的

本章所講的“不同”不是說不要復制成功,這里的“不同”是指“壟斷”,即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壟斷性的。凌駕于其他企業之上的“不同”。

這章很值得一讀,講了什么是“壟斷”和它的對立面“完全競爭”,壟斷情況下是收益最多、市場份額最穩定,完全競爭是市場份額可有可無、收益取決于總體市場。

以及兩種公司的謊言。

壟斷公司的謊言,即告訴大家我們不是壟斷公司,會把他們的市場描述成若干大市場的并集來偽裝他們的壟斷性。比如谷歌,搜索引擎壟斷者,會說他們是互聯網科技公司,科技消費只占了全球的0.24%。

非壟斷公司(極端:完全競爭公司)的謊言,即告訴大家我們是壟斷公司、我們非常有實力,會把他們的市場定義為各種更小的市場的交集夸大自己的獨特性。例子就非常常見了,比如某明星炒作,會說他是影、視、歌三棲全能——實力非常強。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像梁朝偉這樣拿了多年影帝的,至今歌從來都不會唱。

四競爭意識

本章講,競爭意識的由來可能不是純粹的產品競爭,而是為了競爭而競爭,這樣,必會引起不必要的消耗。

有時,競爭到了最后,都忘記了當初是因為為什么而競爭。

很多競爭是因為它們的相同點而發生沖突。比如微軟和谷歌,一個做操作系統,一個做搜索引擎,而windows非要去做Bing,google偏偏要去做ChromeOS,而競爭結果卻沒有被眾人感受到,最后則冒出來個“蘋果”比它倆加起來還大。

從直觀上來看(直觀上就是最本身的),都是看到了對方誘人的市場,自身又有實力,從而想分一杯羹。而作者一句話真是絕了:盲目的競爭使我們過分重視過去的機會,一味重復過去的模式。國內也是,微信看阿里擁有支付寶,自己搞微信支付;阿里看微信平臺市場廣闊,自己弄了個扎堆,失敗了,又在支付寶里弄了個贗品微信。正如作者這句話,成功的微信不是看誰有復制出來的,支付寶也不是看誰有競爭復制而來的(其實是復制國外PayPal的,只是因為是局域網,隔絕了與PayPal的競爭),他們都是從0到1發現的。還有現在的新浪微博,快把淘寶、QQ音樂、微信雜交了。

五后發優勢

經得起未來考驗的才是成功的企業。企業的希望非在當時的盈利虧損,而是未來期望。

在穩定的現金流下,長遠的發展會被投資者看好,這就是價值。而,一個企業今天的價值是它以后創造利潤的總和。

為什么,因為一個公司或產品,它是有市場生命周期的。比如以前很火的開心農場——貼車——微信打飛機——天天酷跑,既火又短暫,因為流行文化變幻莫測。它們作為游戲還可以,如是APP的話,不知道怎樣才會長期生存。這不禁讓我想到,以前魔漫相機得到了一筆不小的風投,當時就想,投資人是不是錢多。

本章還給出了壟斷公司的4個特征。

1.專利技術。專利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實質性的,是科技的內涵。而這些專利不是比其他的替代品好一點,而是要好10倍,才能達到壟斷優勢。

2.網絡效應。指的是,1傳2,2傳4的網絡效應,比如微信、facebook,用戶本身就是最好的推廣。但,作者特別指出了,在規模尚小時,對初期用戶已經具有價值,即初期效用,比如facebook先開始就是給同班同學用而后擴散的,如果你只單方面用一個單方面而與眾不同的社交工具,就沒什么意義了。作者特別強調初期的小市場,后面還作了特別闡述。

3.規模經濟。

4.品牌效應

六成功不是中彩票

本章,我只記住了其中的一句話:如果你相信人生就是靠運氣,那為什么還要讀這本書呢?

七向錢看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福音》第25章29節。如果用宿遷話說,就是人們常說的:越有錢越有錢,越窮越窮。講的是基數循環。

本章講的,一是給創業者看的也是給投資人看的。

講的是“冪次法則”,成功的企業利潤前期會長時間增長緩慢甚至虧損,后期短時間內會呈指數級增長。而這個指數級增長是不可想象的。

八秘密

這章的內容是為了應對一句話“如果這真是個好的想法,難道全世界那么多人才就沒人想到過嗎”————相信秘密。

九基礎決定命運

本章主要講了做企業的最基本常識和法則,如:什么是所有權、經營權、控制權,他們的區別是什么,以及如何采取最有效的團隊激勵方法。

十打造幫派文化

覺得本章純粹是作者的雞湯,因為“PayPal黑幫”為人周知,其中的創始人都很大牛,陳士俊等創辦了YouTube,馬斯克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特斯拉。

十一顧客不會自動上門

本章主要講了銷售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銷售的規模、方式。作者:即使你的公司僅僅由你和電腦組成,也是如此。環顧四周,如果沒有看到銷售員,那么你就是。

十二人類和機器

剛剛過去的google旗下的DEEPMIND的AI阿法狗挑戰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并且贏了。本章正中此話題。作者的觀點是,機器只是人類的輔助,人類也要學會利用機器,科技的意義是補充。對于未來機器是否會控制人類的擔憂,作者表示。。。沒有表示我覺得。本人也很擔憂-_-

十三綠色能源與特斯拉

作者以以前廣被看好的“清潔技術”展開,并以特斯拉為例,論述一個公司如何把握合適的潮流和市場時機,作出合適的動作,以及怎樣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

十四創始人的悖論

近年來,網絡媒體上廣泛雞湯某大型企業的創始人是多么的獨具個性、特立獨行、“異類”,作業闡述里這種個性是驅動公司向前發展的引擎,同時也很危險。但也說明了,公司像一支部隊一樣,是有一個有氣質的獨裁者所成就,而非民主討論所成就。

就是這些。

看過之后,基本上也都忘了,上面的也是對照著目錄寫出來的。只能留個潛意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