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里有很多新課標必讀書籍??戳怂鼈?,感覺有些幸運,有些難過。幸運的是我們讀書那會沒有那么多新課標必讀書,難過也是因為同一個理由。
《城南舊事》這本書耳聞已久,只是讀書的時候沒機會看,有機會看了卻終是沒空停下來靜靜閱讀。
前不久搜索聽書軟件里的免費資源,無意間看到,聽了特別喜歡??傆X得應該記錄下一些什么。聽書與看書不同,除了文字本身傳遞的情感外,還有讀書人通過聲音傳遞的情感~好的聲音會讓閱讀感加強好幾倍~聽著柔柔的女聲堅定地念出那句“我們看海去”真的特別感動。
我不知道為什么把這書列為青少年讀物,雖說寫的是兒時的故事,但總有一種成年后才能理解的蒼涼背景。
聽書軟件只有前面兩篇,《惠安館》和《我們看海去》,聽完我一直以為這書只有這兩篇,直到找出書來才發現原來還有其他的。這兩篇聽得我心酸酸的,不流淚,不痛苦,就是有一種微酸在心底泛濫,說不出為什么,但秀貞和小桂子離去的身影,還有小英子那句清脆的“我們看海去”,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與耳邊。深吸一口氣,感覺臉頰邊有風拂過,而那風中夾帶著微酸,眼睛澀澀的,眼淚似乎要滿溢,終究卻只能在胸腔里化成滿腔愁緒,吐不出來,咽不下去~
孩子們看一本書或者一部動畫,總喜歡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小時候也是,感覺壞人就該被懲罰,好人就該永遠不死堅強地活著。
究竟,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被教育成如此黑白分明的?
好人壞人應該如何區分?
《我們看海去》的最后,媽媽跟英子說,“小英子,看見這個壞人了沒有?你不是喜歡做文章嗎?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兒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么做了賊,又怎么落得這么個下場?!?/p>
壞人該是什么下場呢?是所謂的惡有惡報嗎?
這個故事里的賊究竟是好是壞呢?這么復雜的判斷作為成年人的我都很難,為什么要作為兒童讀物呢?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明辨是非,所以在這二元的世界里只有黑白,好壞。作為人的部分,對于人性的區分真的太難~
學校與社會教會我們規則與對錯,但是是否在某個時刻,我們的內心有一股情感涌動,沒有是非,沒有對錯,只是生而為人的本能,本能地,愛著,恨著,感受著……心,微微疼著~
英子堅決地反抗著媽媽,她說,她長大了要寫一本書,但絕不是像媽媽說的這么寫,她要寫的是:“我們看海去”。
想想自己,小的時候從不曾這么堅定自己的想法,如果是我,會怎么寫他?那個賊,那個為了供弟弟上學而偷盜的賊?他就是個徹底的壞人吧!就像英子媽媽說的那樣,一個壞人就該有那樣的下場。一個好孩子就該認真聽媽媽的話……
此刻,心微微犯疼,我也想寫一個關于《我們看海去》的故事,紀念那些留在記憶里的,沒有是非對錯的人和事~
究竟,我們離開那個堅定的自己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