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情緒——情感共鳴的原因所在

最近在讀《由內而外的教養》,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初級情緒。

我們通常所熟知的情緒有悲傷、恐懼、喜悅、厭惡、羞愧等,但其實在大腦辨識出這些“歸類情緒”前,大腦會把來自內在或外在的信號做出初始定位,并且大腦會開始集中注意力。告訴你:“現在請注意!這很重要”;“接著大腦開始對信號進行好壞的評定,再對初識定位作出調整;然后大腦中相關區域的復雜神經回路被激活。”這個過程我認為簡言之,就是情緒的喚醒過程。

而這個初級情緒被喚醒的過程,也是大腦對我們的經歷的重要性及好壞進行評價的過程。并且這個初級情緒是可以被通過非語言的信息捕捉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聲音、肢體動作、態度以及回應時的時機和語氣,都體現了初級情緒被喚醒和激活的劇烈程度,也體現了大腦中能量流動情況,這就是感覺機制的本質所在,所以,初級情緒,又被稱作‘思維的樂章’ 。”

這個初級情緒的概念很抽象,我感覺理解起來很費勁。不過一旦說到,共鳴、共情這些概念時我們可能就會更有感覺些,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都說不上來,為什么跟有些人就容易有共鳴,跟有些人卻很難;為什么有些人是共情高手,有些人卻顯得比較冷漠。其實這都跟我們的初級情緒有關。

你肯定見過兩個特別“嗨”的人在一起聊天的狀態,如果你是一個不太“嗨”的人,你可能會覺得插不上話,或者覺得不知所措,這件事情上,也許并不是你們沒有共通的話題,而是你們的初級情緒不匹配,所以你們的相處會感覺上好像不太和諧。這種感覺沒錯。

“當初級情緒在同等程度上產生聯結時,我們的經歷就會變得協調一致,與他人的交往也會變的順利。” ——突然感覺自己理解和接納了自己的“平淡”的狀態,

《由內而外的教養》這本書是講父母教養的,為什么要講初級情緒這個概念呢?因為父母需要從初級情緒上與孩子進行聯結,當孩子感受到積極情緒時,父母需要及時與孩子分享這種喜悅,當孩子感受到“消極情緒”時,比如失望,難過父母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用溫暖的話語安慰孩子。當孩子感覺到被理解,也會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因為她們的情緒得到了共鳴和回應。當父母和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結時,也就是良好的親子關系時,父母的教育才會更有力量。

所以,無論當孩子是因為真的傷心難過而哭泣,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比如想以此來獲得某樣喜歡的物品時,從情感上跟他建立聯結都是個不錯的主意,即使是拒絕了他的請求,也可以對他表示“同情”。

最后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孩子的感覺很敏銳,你是否真誠,他一定能感覺得到,因為初級情緒是能夠被通過非語言信息觀察到,你的聲音、語氣、態度、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肢體動作都可能出賣你,能否與孩子建立聯結,重要的還是你的誠意。只有我們真的把他當成一個孩子,不再用“他應該那樣啊,他怎么就不明白呢”之類的成人心態來面對孩子時,或許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然,作為父母并不是一味的去要迎合孩子,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安慰,而這種安慰,可能不是能夠從他人那里獲得的,仍然需要你向內探索,真正的了解自己才能幫助自己。但是,你仍然可以用寫日記或者跟人聊天的方式去講述你的故事,通過講述你的故事,你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也更能夠理解自己。如果你選擇跟別人聊天的方式,前提是要找到能夠接納你的那個人或者一個群體。

如有論述不當的地方,歡迎大家來拍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