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影視眾籌項目出現的風險值得關注。這些風險事件既暴露出眾籌投融資活動參與各方均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了影視眾籌和影視行業本身的一些痼疾。
影視項目不應做股權眾籌
文/趙予
影視眾籌這個垂直眾籌行業的嚴重問題在極盡風光之后,開始浮出水面。
影視眾籌從風光到風險
2014年3月底,阿里巴巴推出了一個全新的產品“娛樂寶”,打出“全民娛樂,你也是出品人”的口號。阿里娛樂寶在3月31日至4月3日期間在線狂售7300萬元,參與認購者超過20余萬人。而這筆募集資金全部投給《小時代3》、《小時代4》、《狼圖騰》、《非法操作》4部電影。
2014年9月,百度金融推出了眾籌類產品“百發有戲”,開始試水影視類眾籌項目。“百發有戲”相繼推出《黃金時代》、《致我們突如其來的愛情》等多個影視眾籌產品。
京東也是在2014年就涉足了影視類眾籌項目。2014年7月,京東金融眾籌業務“湊份子”上線,推出首批募集的12個項目,包括《小時代3:刺金時代》。其中,以《小時代3》最受歡迎。
隨后蘇寧、優酷等公司都相繼上線眾籌平臺,試水影視眾籌。
真正讓影視眾籌徹底掀起熱浪的,還是《大圣歸來》。《大圣歸來》的89個眾籌投資人,帶來了后來非常有價值的700多萬元資金和無法估價的資源。電影口碑極佳的同時票房成功,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成績吸引了整個眾籌行業,引發大眾投資者對影視眾籌的大力追捧。
《大圣歸來》的走紅,讓大家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以電影為代表的影視項目,其風險依然非常之高。幾部影片眾籌取得極大成功并被眾籌行業外的媒體非理性放大,抹殺了其風光背后巨大的風險性,這為后來影視眾籌風險爆發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今年上半年《葉問3》的大規模票房造假事件,再次將影視眾籌拉入公眾視野。這一次,影視眾籌開始受到質疑。《葉問3》出品方通過與影院簽訂大規模的包場協議來推高電影的票房,以造假的形式制造出一種票房大賣的市場氛圍,借此炒作背后的幾家上市公司股價,并吸引更多理財用戶購買以影視作品作為標的物的收益權眾籌項目等理財產品。項目問題曝光后,作為《葉問3》收益權眾籌發起平臺的蘇寧眾籌,用凍結電影出品方快鹿集團旗下資產的方式,強勢保障投資者利益。然而,不是所有平臺都能有蘇寧眾籌的魄力與能力。
問題更多來源于影視行業本身
事實上,與科技、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業企業、實體店項目不同,影視眾籌項目的風險更多地來自于影視行業本身。投資人以股權眾籌的方式參與其中,完全沒有辦法規避影視項目的風險,反而容易成為墊背者。若眾籌平臺不能像《葉問3》項目中的眾籌平臺那樣以強有力的手段來保護投資者利益,投資者等于直面影視項目的全部風險。
那么,這個風險將有多大?一組數據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種風險程度:每年在電影院上映的影片約300部,在立項和拍攝前無風險評估,大部分影片最終賠本。華誼兄弟CEO王中磊更是公開表示,每年生產的700多部電影中,只有最頂尖的兩三部電影可以通過一些金融手段進行適當運營。
而具體來說,影視行業很多行業規則決定了股權眾籌參與其中的不合理性。
一、政策風險。影視作品在審核方面的風險將直接影響到投資方的收益情況。如果影片內容有違監管精神,影片被刪減、禁播都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同時,如果影片中的演員等參與方自身行為失當、觸犯法律法規等行為,也將直接影響到票房甚至電影上線。藝人突然被舉報吸毒或者其他違法行為,導致代言的廣告、主演的電影下檔的情況都真實發生過。這些都是非常不可控的風險點。
二、利益輸送是行業慣例。與其他行業不同,影視行業很多成本與收益都是以利益相互輸送為潛規則,例如明星片酬、廣告植入的費用等,其中很多資金和利益的交換很難用明碼標價方式向眾籌投資者公布。
三、通過投資電影來洗錢,這已經成為業界公開的秘密。具體做法很多,比如拍攝預算很高的大片,但在實際拍攝中只用很少的錢,剩余的錢就可以用在其他地方。這樣一來,電影看上去是在虧本,但實際上黑錢都通過電影公司洗白了。對此股權眾籌投資人完全可能毫不知情。
影視眾籌不應采取股權眾籌方式
基于以上原因,影視項目采取股權眾籌的方式開展顯然是不合理的,根源就是散戶股東與秘密太多的影視行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例如,近期備受關注的《女漢子完美戀人》項目中,股權眾籌投資者指責出品方光影工場不公開該電影成本、投資方占股比例、明星片酬等基本數據,而項目方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至今三方還在溝通中,投資人向眾籌家表示,不排除使用法律手段。這實際上正好展示了股權眾籌的投資模式與傳統的影視項目運作方式之間的矛盾。
極端一點的洗錢雖然本身是違法行為,但是難以識別,尤其對于股權眾籌投資者來說,他們往往并不是影視方面的專業人士,也沒有相關從業經驗。這種風險實際上是散戶投資者所不能承受的。
另外,影視項目一錘子買賣的性質非常突出,票房好就好,差就差,難以把控,未來也沒有修正的空間。并且,影視項目完全不存在股東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期待未來的成長性等種種股權眾籌核心價值。
影視項目做股權眾籌還有必要嗎
那么影視眾籌應該如何玩?筆者認為,為了一部電影而注冊一家眾籌股東組成的有限合伙企業,眾籌股東似乎具有參與項目財務審核、監督運營的權利,但實際根本無從參與,各方為了信息披露等行業性問題相持不下,這種影視眾籌的投資方式風險巨大,而且效率低下。
影視眾籌項目的收益往往來源于三大方面:票房分賬、廣告收入、版權等衍生品。院線或者影視公司往往能夠很好地估算電影收益,它們如果看好某些影視項目,可以用一定收益向眾籌投資者募集資金,買斷該影片的部分發行權和收益權,由此開展影視眾籌,但是風險依然在,《葉問3》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基于影視眾籌的一次性與風險性,筆者認為,影視眾籌的投資屬性應該減弱,而增強其消費金融眾籌的屬性,可能是目前較為合理的方式。以消費金融的思路,項目不以投資收益作為主要回報,而更多地采用一些產品和消費權益方面的回報,例如觀看首映禮、主創見面會、影視周邊產品、出品人身份等。這些才是影視眾籌能給與的、不同于其他行業的最特殊和最具魅力的眾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