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因為偶然打開了這部電影,卻沒想到竟然安靜地看到了結束。
平時大部分時間是消遣在文字上的,對電影并不感冒。
這次倒是個意外。
兩個小時又二十分鐘,不知這長度在電影里是不是屬于考驗耐心的那一類了。
趙寅成的顏值如圖,女生看了想嫁,男生看了想被壓。其實我不太會形容一個人的長相是多么的人神共憤,只是造物主從來就沒在我臉上體現過公平。
一百四十分鐘里我幻想了一百四十次。
沒有劇情梗概的影評大概不是一篇正經的影評,我仔細斟酌了一番,為了體現出我觀影是多么地粗略,簡用一句話概之:
不入流的小地痞(或者說黑幫小弟)——炳斗(趙寅成)經歷一次次背叛與被背叛,最終被吞噬的故事。
這是情節主線,整部電影同時穿插愛情、親情、友情、兄弟情等副線。
抽絲剝繭,電影的中心有人用“人性”、“欲望”、“陰暗”、“骯臟”等充滿著人之哲學的神秘高端詞語來總結,自詡看出了人生百態,透觀電影所要傳遞地“黑道精神”。
輕而易舉地思考出人之本性,凡是聽說讀寫無障礙者都披著哲人的外套。嗯,中國式哲學。
扯遠了,回到《卑劣的街頭》這部電影。
不想提那句被提爛了的名言,但我尊重每一位觀影人發表的任何影評,言論自由需要在此體現。
只是不喜有些人自傲參透世事,斜睨眾生。
我也不是什么好人,不善溫和,吃人得很。
整部電影可以沿著一個字順著各個方向深挖,相信有相同體會的人在看到我說的這個字便會發出會心一笑,只是不知屏幕那端的你笑得有沒有炳斗好看。
這是癡漢笑,我本人不建議你們盯著手機或者電腦這般笑,太美。
言歸正傳,哲學命題太過高深,這篇僅是就淺顯層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擅自認為,一個“情”字完全可以貫穿這一百四十分鐘。
看過電影的仔細想一下,沒看過電影的聽我瞎掰扯一下。
副線其實是為主線服務的,前面提到的各種情其實都是與炳斗經歷的一次次背叛與被背叛相關,或是直接促成,或是加了一把火。
① 愛情——姜賢珠
炳斗最終的結局,直接原因是他由于失戀將自己的秘密傾吐于導演,這一失誤最終導致他慘死。
引用一句不恰當的老話:溫柔鄉,英雄冢。
嗯?不揪著這個不放了。
相信很多女孩子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都會被一個情節感動的流下金豆豆。
炳斗用書來丈量自己心愛的女孩子的鞋碼,然后用自己通過拳頭換來的錢買了一雙商場里最舒適昂貴的高跟鞋。
也有些人是專門為了愛情看的這部電影。
在一次次地努力下,姜賢珠終于答應了做他的女朋友,聽起來多么美好,但毫無疑問炳斗一次次地堅定決心下狠手殺人,與她并不是沒有關聯的。
退出黑社會,因為你怕我。
炳斗可以退出黑社會,但必須干一票大的,得到的金錢回報足夠給自己的家人和心愛的女人穩定的生活才可以。
身不由己,不攻則死。
② 親情—— 家人
電影簡介清楚地寫著炳斗有一個身患疾病的母親和兩個上學的弟妹。
這是他必須要承擔的責任,當然也是促使他就算不為了自己,也要努力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需深談人的劣根性,對金錢的欲望、對生存的渴望等,炳斗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面對自己生活困頓的家人時自然產生的情感態度。
當然,這并不是肯定炳斗這一人物形象。
只是,在面對那樣的生活狀態時,男人做出的一切都是發乎于天性的。
所以殺了樸檢察官,殺了自己的幫會大哥,甚至企圖從會長那分一杯羹。
親情讓炳斗不得不繼續前進,直至深淵。
③ 友情—— 金珉浩(導演)
笑起來就連嘴角都透著一股子虛偽的這一人物,也算是被詮釋到極致了。
炳斗最后被殺,毫無疑問有導演的一部分原因。
導演將炳斗殺人的過程搬到了大屏幕上,他因此成名,炳斗也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實際上,就算沒有導演,炳斗最后也是要死的,會長絕對不會留下一個滿身都是秘密的人。
但導演的一系列做法無疑加速了這炳斗的死亡進程。
忘了介紹,炳斗與導演是小學同學,導演多年后找到炳斗,完全是為了他準備拍攝的黑幫題材電影。
而炳斗卻無疑犯了混黑道的大忌——心軟與輕信。
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
友情有時候完全是單方面的存在。
④ 兄弟情——宗秀
宗秀是炳斗的小弟,也是殺死炳斗的直接關系人。
實力重演當初的炳斗與他的大哥的關系。
背叛與被背叛,天道輪回。
這并不是炳斗在影片中所強調的“黑道精神”,但卻是現實中的“黑道精神”。
其實炳斗也不是什么好人,他曾強調“一家人”,但多次采用暴力對待宗秀,上行下效罷了。
本是一致對外的過命兄弟,最后卻反復地被算計,直至宗秀捅炳斗的最后一刀時,炳斗的眼神里還是充滿著不可置信和懷疑自己。
從威逼導演報警開始,宗秀便不再是給自己的文身澆水的那個宗秀了。
只是不知宗秀以后喝酒時會不會想起炳斗的那句:給兄弟們買套像樣的西裝。
炳斗這一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存在。
他陰險冷酷卻又善良純凈,他殘暴不仁卻又義氣橫生,他擁有堅硬的拳頭的同時竟還深藏著一顆柔軟溫暖的心。
然而,殘酷的社會并不給他喘氣的機會,死亡從一開始便緊緊扼住了他的喉嚨,這是命運的禮物。
引用一段自己還算喜歡的文字來結束這篇不甚正經的影評,也將這段話送給你。很榮幸你能認真地看到這兒。
“如果我們能早些懂得人生的真諦;如果我們能讀一本書,可以從中知曉一切哲理而避開那些必須步步實踐的泥濘的逆旅和必須口口親嘗的酸澀苦果,也許我們會及時地抓住幸福,而不致和它失之交臂。可是,哪怕是為著最平凡,微小的追求吧,想完美如愿也競是那樣艱難莫測。也許,正因此人們才交口感嘆生活。我們成長著,強壯和充實起來,而感情的重負和缺憾也在增加著,使我們漸漸學會了認真的感慨。而當我們突然覺得思想上長大了一歲,并實在地看清了前方時,往事卻不能追趕,遺恨已無法挽回。
我們望著比我們年輕些的后來者,望著他們的無畏,幻想和激情,會有一點兒深沉些的目光。在清風中,在人群里,我們神情平靜地走著,暗暗地加快了一點兒步伐……”——張承志《黑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