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奈何】目錄 歡迎戳進來
【上一章】生活奈何(18)
新班主任 春耕季節
? ? 這一天,姥姥家里又添了新成員,高天一小姨姜杰家的孩子王雪過來住了,小姨和小姨夫王東要準備出去打工,把王雪送過來讓姥姥蔣風琴帶一帶。
王雪是蔣風琴的小女兒姜杰的孩子,自然和高天微與高天一一樣,是她的外孫女,按照家族血統來說,外孫是沒有孫子親的,但姥姥蔣風琴肯定不會這么認為,她只是想著兒女們誰過的困難就幫誰帶帶孩子,能出去打工就出去打工,她趁著身子骨還算硬朗,就幫著拉扯孩子。但像小兒子媳婦趙立娟這樣,自己沒事又不出去干活的,還把孩子往她這送,她自然是不愿意哄著的了。
這下大兒媳唐華又來了精神,在村里不論到誰家去,都宣揚蔣風琴不好,說老太太偏心,只哄著女兒家的孩子,兒子家的不管。傳著傳著,話就傳到了蔣風琴的耳朵里,村里的人再添油加醋一些,話難聽的很,蔣風琴真是氣得慌,但也就忍了,找兒媳婦打架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只要這幫媳婦不當她面,私下里愛咋說咋說去吧。
高天微大一些,不喜歡在家里,她也不喜歡小舅舅姜凱,所以一到沒事的時候就跑到后院溫秋艷家玩去了。高天一和王雪就在屋子里玩,王雪還小,而且小時后家里總是寵著她,比較任性,高天一就事事讓著她。這一天要玩換衣服的游戲,高天一也不喜歡玩,都是小女孩的游戲,什么過家家了,當公主了,高天一都假裝喜歡陪表妹王雪玩。這次要玩換衣服,王雪就從柜子里掏衣服,她的衣服還真多,在那個年代有這么多的衣服的小孩子王雪也算頭一個了,十幾套衣服都夠她換一下午的了。高天一看著王雪表演還不行,王雪要求高天一也跟著換,高天一哪來的衣服。就兩套衣服來回臟了換著穿的,外加一套寶貝校服,真的沒有其他的衣服了,王雪就笑話他衣服少,面對表妹的嘲笑,高天一也只有無奈的笑笑了。
這一天,王雪和高天一去了二舅家,二舅出去趕緊干活了,二舅媽李秀麗也喜歡打麻將,沒事也不回來做飯,就給姜赫軍一塊錢讓他買吃的,姜赫軍手里的零花錢也沒斷過,但吃的都是不正經飯,正長身體的時候,也是怪可憐的了,但小孩子管不了這么多,反正給錢買好吃的就行。王雪也天天有零花錢,小姨姜杰走的時候給姥姥蔣風琴留下一些錢,讓姥姥每天給王雪一元零花錢。表弟表妹都有零花錢,高天一也只有羨慕的份了,每次倆孩子買零食都分給高天一吃,幾個孩子的關系還是很好的。這一天姜赫軍光著膀子在外頭跑,說天熱,高天一說:“弟弟,穿上衣服,光著膀子不好!”姜赫軍說:“光膀子算啥,我還敢光腚呢,你信不?”說著脫了褲子就光著屁股去村里跑了一圈,這下子姜赫軍在村里也算出了名了。
有一天,小姨夫王東回來了,腰上別著一個黑色的方塊,上邊有一個小屏幕,還有燈一閃一閃的,小舅舅姜凱也過來看。高天一位聽他們說,是BB機,也叫傳呼機,有人要找他們傳呼機會響,會有信息過來。高天一感覺那東西好神奇,想著自己長大了也要買給媽媽和爸爸,還有姥姥。只是這東西沒過了多久,就變成了大哥大了,那個大哥大說是好幾萬塊錢,簡直是明星產品,比一套房子還貴,村里就一個在外面做買賣的人有。
轉眼間,高天一就上了小學四年級,小學里每個年級都有固定的班主任,說是班主任,其實數學課、語文課等主要課程都是班主任上。學校有一個體育老師,這個老師負責全校所有班級的體育課,還有一些自然、美術、社會、音樂等課程也是一樣,全校就一個老師負責。這回班主任換了錢玉玲老師。
說起這個錢玉玲老師,還和姜家有很多淵源呢。錢玉玲的爸爸當年是民祝小學的校長,當年高天一的姥爺姜文笙是小學的教務主任。姥爺當年在生產隊當會計,后來生產隊解散后就去小學當了老師。那個年代,農村小學的老師都是當年村子生產隊里有些文化的人去當,也沒什么考試之類的東西。后來這里的學校改革,民祝村小學的老師改進事業編制,沒有編制的老師待遇會差一些,而且有失業的風險。這個編制的名額自然是有限的了,不是誰想有就有,但也都是學校的校長推薦,校長一旦推薦上去,十有八九就是事業編制了。
按理來說姜文笙是學校的教務主任,是學校的二把手,被推薦上事業編制是沒有問題的。可姜文笙這個人生性耿直,和錢校長的關系不好。到了這個轉編制的節骨眼上,其他的老師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盡辦法,但姜文笙也不和錢校長緩和關系。送禮什么的沒有就算了,還和錢校長在學校的會議上對著干,質疑教學計劃有問題。這么多年的恩怨,再加上這回錢校長一生氣,就把姜文笙從申請轉正的名單上劃下去了。姜文笙的結果大家就可以預見了,就是沒轉編制,然后就是失去了教務主任的位置,再接著就是待遇變差,最后就是沒轉編制的教師全部事業了。
但錢校長還做了一件事,他的女兒錢玉玲就是個小學文化,初中沒上過,他把女兒弄到學校來教書,最后申報名單上把女兒添了上去,女兒錢玉玲就這么轉編制了,一直當老師直到退休。
錢玉玲剛開始教師的時候教的很差,經常教不明白,但是經過多年的磨練,現在小學課本也是爛熟于心了,教學技能也毋庸置疑了。但她是個很能打學生的老師,在她手底下念過書的學生,不論男生女生,就沒有不挨打的。
錢玉玲教過高天一的母親姜敏,過了很多年后又教了高天一的姐姐高天微。高天微和弟弟說:“這個錢老師可能打人了。”天一的母親姜敏也說:“錢玉玲最能打學生,沒有不挨揍的。”高天一輪到了四年級,攤上這么個班主任,自己也只能是自求多福了。平時上課高天一一直是小心翼翼的,有一天有兩個女同學不會做題,錢玉玲就把兩個女同學打了,她打學生也是可以了,用手掐靠近胳肢窩那一側的胳膊,那里的肉嫩得很,掐一下疼的要死,掐紫了回家家長也看不見。那個時候家長也不管,就告訴老師孩子不聽話就揍,要是現在的孩子,哪個老師敢打啊。其實有的孩子就該打,要不太不聽話,講道理也沒有用,但像錢玉玲這種打孩子這么個打法和頻率,的確是有些過分。高天一雖然只上了幾年學,但見識也不算少了,已經上過了好幾個學校也見過很多個老師,但打女學生的老師還是第一次見,這讓她一上錢玉玲老師的課就更緊張了。這一天錢玉玲讓學生來黑板前算數學題,一連叫了好幾個學生,沒算出來的就挨打。害得大家都很緊張,錢玉玲又開始叫第二輪的學生,由于緊張再加上錢玉玲說的語速很快,高天一就沒聽清楚讓他算哪道題,就問錢玉玲:“老師,我做哪一道題?剛才我沒聽清楚。”錢玉玲立馬提高嗓音:“沒聽清?你沒認真聽吧?是不是上課溜號了,過來!”說著讓高天一伸出手,拿起教鞭開始打手板,一連打了十來下,高天一疼的要死,但心里也很委屈,這是高天一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整個上學生涯,包括幼兒園至大學畢業唯一一次挨老師打了。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要說是沒干過農活是不可能的,只有干得多干得少的區別。
黑龍江黑土地經過多年的開墾,也不像當年那樣黑的流油了,以前都用農家肥,就是豬和牛羊等糞便,發酵后就可以當作莊稼的肥料了。現在土地沒有當年那么肥沃了,而且農家肥的來源也不多了,養牛羊的逐漸在減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化肥。化肥的確有它獨特的功效,施過化肥的莊稼長得很大,就拿玉米來說,玉米桿長得都比早些年高很多,也粗很多。所以以前做飯的柴禾也不夠燒,現在人口沒減少,土地也沒變多,但家家的玉米秸稈柴禾卻變多了。這就是科學的進步,不僅提高了糧食的產量也提高了柴禾的產量。
其實一茬莊稼的所有農活孩子們都基本會參與。首先是春天氣溫升高,冰雪消融,大地解凍的時候,家家的大人們就去田里把玉米秸稈捆成捆,經過了一冬天,玉米秸稈里的水分就風干了許多,大家把成捆的玉米秸稈拉到家里的院子角落,堆成一垛,以后做飯的時候拽出來一捆用就可以了。
之后家家的男人們扛著鎬去刨留在地里的玉米秸稈根須,一鎬刨一下,一個根須就連帶著土整體被切斷了。然后家里的女人們會去地里撿玉米根須。有些家里的孩子也會去地里,高天一也是肯定會去的了,姥姥家就剩倆老人,勞力少,高天微和高天一每次都主動申請去。高天一學著大人們的樣子,每只手拿起一個帶土塊的玉米根須,然后雙手甩向外側,再把兩個根須連續磕幾下,直到根須里的土都掉下來,剩下干凈的根須統一用馬車拉回家,然后把根須砌成一圈,里面放入玉米瓤。根須砌的建筑透氣性很好,里面的玉米瓤不會腐爛,當過了一個夏天和秋天,到了冬天時,玉米瓤就風干了,這時玉米瓤和玉米根須就可以放入爐子里取暖。
然后會有牛爬犁犁地,但也有人用拖拉機犁地了,拖拉機犁地收取的費用要高一些,不過速度很快,現在大家都開始接受拖拉機犁地了,拖拉機的主人被叫做牛具戶,每家會和牛具戶進行一個口頭約定,每年在莊稼不同成長期幫著犁地,秋收時會給牛具戶一部分費用,村里已經有好幾家買了拖拉機當起了牛具戶。之后家里力氣大的男人拿著鎬在前面刨坑,女人們會拎一桶種子向里面撒,然后用腳順帶著培土。其實這個過程都會有幾家合作,幾家人湊在一起人多了方便,先干你家的活,再干我家的,輪流來。高天一的姥姥蔣風琴和姥爺姜文笙年紀大了,干活慢些,別人家不愛和他們一起合作,所以倆老人就自己干,高天一趕上周末的時候也會去幫忙,去用腳培土姥姥就省下一個環節,輕松些。
之后就是鏟地了,作用有兩個。一個是除草,一個是間苗。除草就是鏟除雜草了,這個很好理解;間苗之前的章節里也提到過,就是幾顆莊稼長在了一起,留下一顆最好的,其他的除掉。這個鋤頭比較大,而且鏟不好會把莊稼全部砍斷,所以都是大人干,不會用小孩子。
玉米長到一定高度就要施肥了,提供更多的營養,玉米才會長好。施肥的步驟和播種一樣,刨坑、撒料、培土。唯一的區別就是種子變成了化肥,這個區別還是蠻大的,播種時天氣還不太熱,施肥時天氣就很熱了,干活辛苦些。而且化肥燒手,大家都帶著手套,但也會有一些蹦到了臉上或者出汗的時候擦到了臉上,很燒臉。氣溫高了,化肥也會揮發一些刺激性氣味,很難聞。一般人家的小孩幫忙干一會就跑回家玩去了,但高天微和高天一都選擇堅持,雖然很累。施過肥后就等著秋收了。(PS:作者每周五或周六更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