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曹操《苦寒行》,哪像什么官二代,活脫脫一寒門士子

讀罷曹操《苦寒行》,慷慨悲涼之余,滿篇的正能量,哀民之不幸,嘆戰爭之殘酷。

按說曹氏家族久居高位,曹操乃官宦之后,生來富貴。不曾想,為政之后清廉吏治,軍旅之后更多憐民愛軍,痛陳戰爭之惡,似忠勇寒門士族一般,確實值得世人敬仰。(據《三國志·魏書》記載,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征戰路上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親征為了平定北方,徹底鏟除袁紹殘余勢力,帶著連年征戰的疲勞,冒著北方冬春凜冽的寒風,翻越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又率師北上作戰,在征戰途中寫了這首詩。

因曹操《苦寒行》得名羊腸坡


第一次讀到“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同樣的困境,一個行軍艱難,一個諫言遭貶,都是為國為民。

嘆行軍值險。在開赴前線的路途中,即使艱難重重、險阻累累,作為一個統帥,不能也不應流露出絲毫畏懼、退縮情緒,更不允許直言出來,渙散軍心,而詩人一反常規,直言不諱地說:“思欲一東歸。真性情也。

哀生靈之涂炭。這一點,盡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來,但從全詩字里行間,都可以感受得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萬戶凋敝,其慘象,目不忍睹,耳不忍聞,以少見全,文意入木三分。

真實的苦寒行之地

悲同《詩經·東山》詩。《東山》,是《詩經》中名篇。全詩氣氛悲涼,寫周公征戰,三年而歸,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曹操目睹此情此景,與周公又何其相似。將自身征途之苦、士卒思歸之情、廣大人民危難之急融為一體,將自己的理想抱負同周公事業聯系起來,確實抱負遠大。

曹操以周公自比,這種心態貫穿曹操的一生,影響深遠。與一般的官二代之后立分高下,堪稱寒士士能臣。

親近民眾的寒士心態在曹操的治國用人理念中也可見一般,再當時,做官主要靠舉孝廉,曹操本人亦是如此,這種制度深受士族門閥影響,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先拜入某某門下,才有可能出人頭地,獲得機會。曹操得勢后,抑制權貴,扶助農桑,不拘一格用人才,確實厲害。

PS:有機會再寫寫曹孫劉的治國理念,用人之道的區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