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愿意與他結為夫妻,愛她,忠誠于她,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健康或是疾病,永遠不離不棄,直到死亡將你們分開?”
“我愿意”
前段時間微博有個話題:你從父母的婚姻中學到了什么,掃了一眼熱門:
“不要為了孩子不離婚”
“不要嫁給我爸這樣的男人,不要成為我媽這樣的女人”
……
諸如此類。
大半都是負能量的。
以前我會覺得,人到中年,其實已經沒有愛情可言了,生活中的瑣事煩惱會蓋過相處時的歡愉,個中爭吵流淚也會因為孩子而默默隱忍。
是不是到了爸媽這個年齡,青春的荷爾蒙不再分泌,都會將一切回歸平淡,每天得過且過,沒有念想地等待下一次黑夜?
我想起《奇葩說》的一期辯題。
“婚后遇到今生摯愛要不要離婚”
第一反應是要啊,遇到今生摯愛的概率簡直比被流星砸中還要低,都已經是摯愛了,為什么不去追求。
可是細想,這樣的決定會不會太自私。
中國的婚姻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在中國,結婚不單單是兩個人彼此相愛,所以以法律形式將關系合法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國度,所看到所理解到的實實在在的婚姻,更多的是兩個家庭的結合,甚至是兩種文化,兩種價值觀的滲透和交融。
離婚也不僅僅是彼此的兩個人將物質和精神分離。牽扯到的可能是一整個家族未來的走向,最為父母擔心的,就是給他們的孩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人生中有其感性的時候沒錯,但是當人處于社會中成為“社會人”的時候,責任和擔當指引著我們的方向,理性才是區分人與其他物種的最大標準。
我很慶幸的是我出生在一個很幸福的家庭。我媽嫁給我爸那年她剛剛從衛校畢業,20出頭的年紀什么都不懂,在那個工作分配的年代,外公外婆聽介紹人說嫁過來可以分到當地醫院,就讓我爸和我媽先結婚再戀愛。爸爸大媽媽九歲,性格沉悶老實不愛說話,作為當時鎮里唯一的一名本科生,居然工作了七八年都沒有娶上媳婦。媽媽活潑,愛笑,看爸爸不抽煙不喝酒,脾氣也好,就同意了。婚后生活雖然平淡無奇,但也說得上安逸穩定。后來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觸到很多人,話變多了,脾氣也變差了,家里開始發生爭吵,有時候甚至是打鬧。年幼的我嚇得只敢趴在媽媽懷里哭,有一次媽媽問我,如果爸媽離婚,我會跟誰,我當時傻眼了,完全不能接受,我說如果你們離婚我誰也不跟,我跳樓自殺。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看到我媽公開在我面前跟爸爸吵架。后來我慢慢懂事,有時候看到媽媽一個人默默流淚,總是會覺得心疼,我多想自己能夠強大起來保護媽媽。我知道自己是媽媽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今年2月初,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爸爸性情大變,當別人家在開開心心一家團聚過年的時候,我坐在醫院的走廊上默默流淚。媽媽安頓好爸爸之后,出來安慰我,我看著我媽,她好像一下子瘦了,又一下子老了,我感覺自己忍不住要流淚,但是又必須要忍住,我不能在媽媽面前哭,我不能讓她在擔心爸爸的同時還要擔心我,我應該要成為她的依靠才是啊。我的媽媽這么堅強,我怎么可以脆弱。
有天我從開水房提熱水回來,看到媽媽在廁所門后悄悄的哭,沒有聲音,只是眼淚一顆一顆打在地板上。我的心突然想針扎一樣疼。爸爸無論怎么變,都是我血脈相連的爸爸,而我的媽媽,她承受著眼前這個男人的一切,多少個日夜的悉心照料,擔心他的疾病,忍受他的暴脾氣,這是一種無法割舍掉的感情。
這種感情就是愛情。我確定。
不是青春期的心跳加速,臉頰微紅,額心冒汗,手足無措。
是更年期的不離不棄,惺惺相惜,相濡以沫,與子偕老。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深情不及久伴 厚愛無須多言”
再去想當初這個辯題的意義。
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到底是因為時代開放了,思想自由了,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大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還是說只是打著今生摯愛的幌子去行使一次不負責任的法律權力?
可能仍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但是我更加堅持的想法是,如果不能夠確認你眼前的這個人并不是你的今生摯愛的話,就不要輕易說出那句“我愿意”。
如果你說出了誓言,就要不論貧窮還是富有,健康或是疾病,永遠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這是我從父母婚姻中學到的關于婚姻的感悟,也是體會到的關于愛情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