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的知識和能力能應對失業危機嗎?
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春節在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一則消息,說2017年大學畢業生將近795萬,就業難度又增加。雖然就業那一年容易,但是你有想過為什么嗎?
過去大學生是稀缺資源,現在大學生是過剩資源。你比搬磚的多了一些知識,有了一張大學文憑,并不能讓你走向人生巔峰,搞不好你的工資還沒有搬磚的人高。
案例二:前段時間,華為裁員事件沸沸揚揚,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而研發則開始幾種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序員。
注意,是清退不退休。
退休還有退休金和養老金,清退是一無所有,想要養老金,自掏腰包。否則中斷,國家不承認,你以后就沒有退休金了。
看到這則消息,你有想過這個問題:你的知識和能力能應對失業危機嗎?
學歷不是優勢,年齡不是資本,知識不是稀缺。我們到底怎么辦?拼什么才能在這個殘酷的社會生存下來?
真正要拼的是知識深度,構建知識體系,你才有可能突出重圍,改變你的命運。
02.你的知識存在什么問題?
問題一:知識分散,獨立
看到公眾號“與客戶見面之前,要先對鏡子的自己做一個增強信心的手勢”有用,收藏。
刷知乎時,看到“與客戶溝通時,要多提問題,多聽對方說”很不錯,趕緊記下來。
聽同事說“在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時候,要多說這個產生有多好,這樣顧客才愿意買”。有道理,寫下來。
翻來你的筆記,你的公眾號,微博,知乎收藏夾,堆積著幾百甚至幾千條知識,你不斷的收集知識,一段時間后,你突然發現,怎么會有這么多注意點,學不完。我們絕大數人認為:只要我點了“收藏”按鈕,我就把這個知識點收入囊中了,成為自己的知識了。
事實上,你收集這么多零碎的知識點,覺得什么都很新鮮,只不過是因為你沒有一個知識結構罷了。
其實,顧客愿意來買你的產品,愿意跟貴公司合作,無非看中三點:能力,信心,匹配。顧客覺得你們有能力生產出好的產品;這個好的產生值得信賴;這個產生符合我的要求。
我們人為劃分了很多學科,物理、化學、市場營銷、地理、中文學、藝術、心理學、物流管理、會計······覺得每個專業都是獨立存在,相互沒有關系。就這樣,看起來我們腦子里有一堆的知識,看起來很專業,但是進入工作,真正上手時,你反而不知道如何用。
在海量的信息時代,你擔心知識會爆炸,覺得自己無法記住這么多知識,純屬多慮。研究表明,大腦的長期記憶容量其實是無限的。只是你的零散信息太多。無法對信息做出分類,對知識無法進行調用,你才會覺得知識太多,學不完。
你要記住:
爆炸的是數據不是知識,
知識是結構化信息,
知識永遠都不會爆炸。
問題二:天天追求價值觀
“有趣才是人生最大地財富”、“當一個正能量的人”、“學會寬容”、“做一個遇而安的女子”,“你還沒有成功,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這些文章之所以受歡迎,甚至引發無數人轉發,只是因為它滿足人內心的渴望,渴望成功。
但是,你看了這么多篇,轉發了這么多篇文章,并沒有什么卵用,你還是老樣子,讀完后熱血沸騰,睡一覺接著走老路。因為這些道理都是別人給的,跟你沒有半毛錢關系。就像小時候你還沒有長牙,你媽先把飯菜嚼碎再讓你吃罷了。
如果你覺得“有趣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你就應該想想如何成為有趣的人;如果你覺得“你沒有成功,是因為還不夠努力”,你就應該想想到底該怎么努力才有價值,你的努力有沒有問題。
這些文章也許表達了你的價值觀,但是價值觀,人生感悟是根據你的經驗而改變的。沒有能力,只會談價值觀,就跟空中樓閣一樣。沒什么經歷,談什么認識?哪來的深刻?裝什么逼。少點雞湯,多點實干。少談人生,多點技能。你聽了這么多道理,讀了這么多篇文章,還不如去想想這個問題有多少種解決方案來的靠譜。
天天探索價值觀,這是一種病,得治!
問題三:無聊又低水平的摘抄
讀書時,我最討厭語文老師布置摘抄好詞好句好段作業。直至今天,我都覺得這個作業就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為了完成這個作業,我當時還特意去新華書店買了10多本專門是好詞好句好段的書,然后每次臨時抱佛腳摘抄,一邊抄一邊罵老師:“這抄了有什么用?老師不會看,我也抄完就忘”。事實也確實如此,每次都寫一個“閱”字。
上大學后,剛開始我也用這種方式閱讀,看到好的句子劃線,做摘抄。然而,一個星期過去,我就完全忘記上周看了什么書,書里講了什么內容,有時候甚至都忘記書名叫什么。(直到現在我仍舊看到很多人看書就是做摘抄,抄完寫幾句無痛無癢的話,然后沒了。)
直到有一天,我實在忍無可忍了,狠下心對自己說:“一定要找到原因在哪里,解決這種低水平的摘抄”。我開始反思,為什么我看書記不住內容甚至記不住書名,看完后腦子一片空白。我發現,從上學開始,老師教我們的學習方法就是:“把一本書從頭到尾,遇到有啟發句子劃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老師說這叫積累素材。
可是這種“閱讀+劃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這種方法引導下,我們讀書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我們們大腦不擅長把記憶孤立的,毫無聯系的知識。
讀書,讀書,讀進腦子里,用在現實里才叫讀書,不然就是繡花枕頭。
03.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如何避免上面所講的問題,在碎片化環境中保持深度思考。答案只有一個:建立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是將獲取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找出相關聯系,并且在遇到問題時,能做出快速反應,提供解決方案,將知識內化成能力。
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放慢速度學習
你買很多書,我也買了很多書;你做了摘抄,我也做了摘抄,但是為什么你讀完后就是沒有效果,而我可以長久記憶甚至用到現實生活中呢?原因很簡單,我摘抄的不僅僅是名人名言,更多的是讀完后的啟發。
我在看一本書,不是從頭看到尾,有些書我甚至只看了兩―三章節。但是,我仍舊收獲滿滿。因為在看書之前,會先看序言,再看目錄,然后選擇最好興趣或者最需要的先看,最后從頭讀一遍。
看序言,是因為它能告訴我這本書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一個作者出了書,卻無法用1000字左右的文章來表達:這本書到底講什么內容。一個作者講不清楚自己寫的東西,讀者也不會看懂,這本書不看也罷。
序言看完以后,看目錄。目錄是整本書的框架體系,目錄可以告訴你這本書是如何設計的,作者如何一步步講清楚精華的內容。然后挑自己最需要的或者最感興趣的開始閱讀。
比如春節期間,我約了《認識電影》書評,這本書五百多頁,如果我從頭到尾開始讀,讀一年我可能也不讀不完,甚至邊看邊忘。但是,我通過看《西游降伏》和《乘風破浪》這兩部影片后,為了能寫出影評,我看了《認識電影》中的故事,表演,構圖這方面的內容,邊看邊回憶電影里的內容,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相關的圖片,劇照,然后分析。
通過這兩部影片,我知道了電影的故事可以分為:古典模式、現實主義敘事、形式主義敘事、非劇情敘事、神話。。了解一部電影里的構圖分為:覆蓋最強區域還有對比次強區域,構圖的上半部分要比下半部重。。。。兩部影片,我淺顯的懂了電影專業知識。而這種知識我會記得很牢,甚至現在我在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會試圖分析導演怎么拍的,故事是怎么形成的。
做了摘抄,你不去反復看,不去思考,就是無用功。這種學習方法無聊,浪費時間,低效率。
我的學習方式是:做了摘抄,反復看反復看,(這本摘抄本子我隨身攜帶)直至能背下來。我甚至要求自己這個星期寫文章時,要用到2―3句我摘抄的句子。
你會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是因為你本來讀的書就少,腦子里的記起來的也少,用的也少。
追求書單沒有任何用處。高考650分的人和250分的人書單基本上是一樣的。書單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識體系的差異,甚至接觸信息的數量本身也不能。你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摘抄,但沒有進行二次加工,看似節約課很多時間和精力,可以看更多書,事實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精華的東西給拋棄。
從現實入手,深入突破
李叫獸有一篇爆款文章《為什么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里提到一件事,在看神經心理學書籍時看到這句話:“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為了這句話他花了n多個小時,要求自己能用5個現象來解釋這句話。
這種學習方式是把理論與生活相結合。我們學習知識,不是為了知識本身而學,而是為了能用起來才學。
春節的時候我在看《鬼怪》,我對于這部劇最后結局:池恩倬轉世是人,還是鬼怪,還是神表示疑惑。自己能力有限,無法解釋,于是我去尋找答案。看到豆瓣有一個網友專門寫了一部關于結局的影評,這部影評有圖有真相,作者又翻了大量關于宗教,基督教,神之類的文章。我看完之后仍舊保持懷疑態度,然后結合她寫出的影評,一邊看一邊分析她的推論是否正確,找相關的資料閱讀。就一部電視劇,我花費一下午時間在研究,做筆記。
這段時間我對什么神,基督教,教堂之類的東西有了大概的了解。如果放在平時,你跟我講這方面地知識,聽完就忘記了。但是現在,因為《鬼怪》這部影片,讓我對哲學,藝術方面的知識有了了解。
知識體系建立,不是讓你成也書呆子,只知道看書,從書中找到答案。事實上,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一個展覽,只要你有心,深入研究你都可以學到新的知識,然后建立知識體系。你學知識,建立知識體系,是為你的工作,學習,生活而服務,不是成為知識的奴隸。
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的知識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更新,填充新的知識,來鞏固知識架構。
就在昨天,經理給我做去年的個人職業考核,在交流過程中,她問我現在跟3個月前有什么不同。我思考了1分鐘,組織了一下語言,跟她講了一下我對自己的總結,還有工作的流程與方法。其中講到:有一個文件,有些合作公司需要,有些合作公司不需要,因為需求太多多變,造成我無法及時給客戶。經理問我:哪些公司不需要這份文件,哪些公司需要這份文件,有具體的數據么?我聽了愣住了,搖搖頭說沒有。然后經理就說:“從你的表達中,可以看出你確實有在總結反思,但是還不夠深入,你完全可以用一個表格展現出來,告訴我需要這份文件的占多少,主要是什么類型的公司。你做一份表格,到時候部門開會時,你就可以分享出來,比你現在告訴我一個有些,絕大數要靠譜多了。
我一聽,很有道理,經理這段話提供了兩個信息點:第一,現在我已經開始上手,對工作內容熟悉樂,要對工作方法進行優化,還需要再深入專業,不能只是完成,還需要整合;第二:為什么我在總結反思時還不夠深入和全面,缺什么呢?
根據這段話,我利用休息日對自己的工作流程做了梳理,填充了自己的總結反思。
你聽了這么多道理依然無法過好一生,這個原因很簡單,你只是聽聽而已,沒有走心。一個人能夠時刻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且有復盤習慣,你的知識體系一定會越來越結實。
就像一棵樹,它生命力再怎么頑強,如果你一直不澆水,不施肥,總有一天也會枯萎。所以你需要不斷填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反思自己的知識體系。
04.知識無法改變命運
金庸小說里有一段黃蓉教楊過打狗棒心法,原文如下:
黃蓉道:“我師父授你的打狗棒法僅是招式,而你在樹上聽到我說的只是口訣大意。現下我將棒法中的精微變化一并傳你。”楊過大喜,卻以退為進,說道:“這個只怕使不得,打狗棒法除了丐幫幫主,歷來不傳外人。”
黃蓉白了他一眼,道:“在我面前,你又使甚么狡獪?這棒法我師父傳了你三成,你自個兒偷聽了二成,今日我再傳你二成。余下三成,就得憑你自己才智去體會領悟。”
你看,即使你知道招數,但是學成什么樣,要靠你的悟性還有能力了。招數很容易學,內力卻要日積月累,靠自己去修。
同樣的道理,我們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構建知識管理并不是單純看書,多接觸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它的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因此,你應該時刻問自己:“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
延伸閱讀書籍:
《少有人走的路》
《把時間當作朋友》
《記錄,成為更好的自己》
《知道力》
《定位》
《工作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