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你能否看穿背后的那些不得已

圖片發自簡書App

01

? ? 母愛就是天性和本能?

在懷孕期間,常常撫摸著肚皮和肚子里的寶寶說話,每天和他說著:你是個小天使,媽媽愛你。

經歷了醫院待產兩周,催產素和促進宮頸成熟的藥物輪流使用,經歷了撕心裂肺的宮縮之痛,經歷了會陰側切的疼。

助產醫生終于把這個紅撲撲的肉疙瘩取了出來,給我看了一眼小屁股,喊了一聲:男孩啊,七斤七兩。當時,感到卸貨后的極度輕松,我瞟了瞟他,我的孩子,虛弱的咧著嘴說:嗯。

助產士看起來20歲出頭,還沒有為人母親的經驗,就把孩子的小嘴放在我的乳房前,小寶寶快吸一吸。

這才清晰的看清楚他,眼睛下面有一道紅,像是被手指甲抓的,鼻子塌塌的,上面很多的白點點,據說是新生兒常見的“栗粒疹”,臉蛋黑紅黑紅,腦袋上幾根頭發稀稀落落。這,是我的孩子嗎?

并沒有激蕩的母愛充盈在心里,也沒有像之前想象的一樣,迸發出非凡的愛意。

甚至我自己都在反問我自己:為什么我并沒有感覺到很愛他?我是不是心理有什么問題?

關于母愛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年輕人為了向情人表示自己的癡情,許諾把自己母親的心臟帶來獻給她。回到家里,他殺死了母親,取出母親的心,急忙趕去見情人。他在匆忙中絆了一跤,母親的心也從他手中滾落到地上。只聽那顆心柔聲問道:摔疼了嗎?我的孩子!

很久以來,在各種文學作品、影視劇中都在頌揚母愛的無私和偉大,社會給母親這個角色有一個很清晰的定義:

母愛對于女性是天然和本能,女性就應該毫無保留的把愛奉獻給孩子,只有完全的顯現出全部的母愛,才能夠說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才能符合家人和社會的認知。

02

? ? 母愛就要偉大到放棄自己?

最近就發生了兩件小事,第一件是小寶會喊人了,但是只會喊爸爸,不會喊媽媽。

小寶他爸跟我說:寶寶應該先學會叫媽媽的呀,媽媽應該跟寶寶是最親的。

說的我好郁悶,在網上科普了一下,原來爸爸的第一個字母是“B”,而媽媽的第一個字母是“M”:前者是塞音,發音不需要氣流震動聲帶;后者是鼻音,發音時不僅需要氣流振動聲帶,還要從鼻腔通過。

普通小事,但是可以看出人們對于“母愛為大”的大眾心理。

第二件是公司組織了一次出游活動,一共兩天,寶媽娜娜報名參加了。

旅行回來后,同事馨馨在聊天時以極其不認可的語氣跟我聊到:娜娜孩子才1歲她怎么也報名參加旅游,還涂著口紅穿著連衣裙和高跟鞋,化妝對寶寶可不好,我那時候可是好幾年都沒有化妝的呦。

一般人的心理認知是:你都是寶寶媽了,你的形象應該是素面朝天,衣著樸素,腳蹬平底鞋的。

如果有人膽敢違背了這種認知,就要遭到痛斥和非議。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逐漸的體會到,母愛并不像社會屬性描述的那樣偉大,而是一場平凡的付出被賦予了愛的意義。
是在為了他的口糧不管身材走形的危險中形成的;是在喂夜奶抱著他肉乎乎的小屁股熬到崩潰中形成的;是在疲憊一天后還要給他準備香噴噴的輔食中形成的;是為了他從一個女孩轉化為無所不能的媽媽中形成的。

03

任何的關系都需要經營,包括母子關系。

張愛玲認為母愛只是人與其他動物都具有的本性,不能引以自豪甚至認為母愛只是被夸大了、戲劇化了的感情。是因為她“缺愛”啊。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在她幼年時即和父親離婚,后來張愛玲難以忍受父親和后母的殘暴浪蕩選擇再次追尋母親,此時的黃逸梵一直沒有在張愛玲上有過多少付出,她甚至認為女兒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量。

對于一個毫無付出感的母親,張愛玲心中形成這樣的想法也是必然的,當然,這也只是她的個人經歷,并不能代表大眾。

而對于普遍母親來說,就像寫了十年終于寫出一部長篇小說的獲得感,愛是從撫育孩子的辛苦中一點一滴品出來的。

而寶寶終于有一天開口叫了媽媽,終于有一天自己學會了用水杯喝水,終于有一天開始用小腳丫試探著往前邁步,終于有一天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終于有一天可以將大段的故事講給你聽,終于有一天可以騎著自行車上學,終于有一天也撐起了自己的小家庭。

你就像完成了一個大部頭、一個巨著,帶著全然付出的喜悅修為了幸福的一生。

04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母愛并不是隨便的付出,而是用心付出

母親的呵護并不等同于溺愛。

在動物界,長頸鹿媽媽,站著生下自己的孩子,僅僅幾秒以后就抬腳踢向小長頸鹿,小長頸鹿身上帶著血跡掙扎的疲憊不堪,長頸鹿媽媽卻踢打的更加猛烈直到小長頸鹿站起來。
這種看似殘忍的行為蘊含了深沉的母愛,如果在荒野中,她不盡快教會孩子站起來與大部隊保持一致,那么它就會成為獅子、土狼的獵物。

人類的母愛本源自于嬰兒的回饋和雌性動物的天性,卻被社會賦予了太多以愛之名的重負。

孩子不吃的東西自己吃才叫母愛,孩子不用的東西自己用才叫母愛,孩子哭了自己也哭才叫愛?過多過濫的愛對于孩子卻成為最想逃避的枷鎖。

愛孩子需要智慧,聰明的父母不僅僅關心孩子今天得到了什么,更加關心今后孩子獨立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用到什么。

母愛的“溫度”和“尺度”需要用心去把握。

一場母愛,誰又懂得背后的這些不得已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