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間居然又追劇了,《加油吧,實習生》是因為有趙麗穎主演,所以開始看的。
不太同以往的套路啊,我原以為在富二代的母親因為破產而跳樓自殺以后的劇情應該是如何崛起并報仇的橋段,看到結局,崛起是勉強有了,但是報仇卻沒有,枉費了我熬夜追劇想要的跌宕起伏的劇情。
沒有愛恨情仇的曲折,滿視頻全是趙麗穎溫暖、正直、努力不懈的正能量,都是演了90后的孩子們是怎么努力融入社會,怎么從一個個棱角分明的、或者是自以為是、或者是沒有目標的剛出象牙塔的孩子們,變成目標明確、自信、有沖勁、有熱情的社會人。
看年輕人打雞血一樣的找工作的同時,也看到了這個社會的快速變化對每個人的威脅,從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到快要退休的中老年人,都面臨著社會快速變化的淘汰可能。
想想現在滿視野都能看到的人工智能,以后能讓人做的工種還有什么?危機感頓生!
一線大城市的大公司、大企業里的工作狀態是不是就是電視上演的這個樣子的,沒體驗過,我也不知道。電視劇里雖然在每一次給這些90后的實習生設置了很多的關卡,而且每次都在最后關頭總是可以讓他們都能pass過這些關卡,但是現實生活中的那些剛畢業的孩子們,我想應該沒有這么多的僥幸,沒有這么多的成功案例,尤其不太可能在別的公司還能碰到一個包解決各種疑難雜癥的“富二代”。
雖然有些地方太過理想化,很多時候努力了也不一定就會對應有好的結果,但是畢竟電視劇,如果主角沒有光環,那和現實有什么區別,所以也還好。
所有的人都想進入大公司,為了能夠留在上海,大家都想盡各種辦法,一開始的劇集里,包括陪練,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瞞著自己的閨蜜,單獨去面試;勉強自己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只是為了走捷徑……年輕的時候總是會走很多彎路。雖然這些孩子們的最后歸宿有好的也有不太理想的,但是自己選擇的路,吃了苦,也得自己堅持走完。
其實作為也在這個一線城市生活的人來說,我清楚的體會到在這里生活的不易。我們也算是在中年(雖然現在60歲之前都叫青年,但是看到很多招聘廣告上寫的年齡必須小于35歲這一項,就明顯感到自己變成了中年,本來自己還覺得自己有專業有特長,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不想做了,可以找自己喜歡的,可是看到那么多的工作都限制年齡的時候,忽然有種,這個社會已經不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感覺,瞬間就失去了繼續雞血的自信),這段時期我們是花費最大的時候,要養育孩子、還要承擔繁重的房子的負擔,所幸父母們的身體還算健康。可是這段時期,我總是有種深深的傷心和無力感。沒有更多的目標和激情。(可能也與自己最近電腦上的PS和數位板不兼容,畫畫沒有效率,更加讓人沒有成就感有關)
每次一想到買房子就有種未來幾十年都是在持續傾家蕩產的狀態,我就特別的想回到自己出生的那個小城市,生活愜意,當然也動力不足。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可是當一個人變成兩個人捆綁生活的狀態、甚至三個人捆綁的時候,如果他們的生活方式喜好不同,除了分開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之外,就是妥協。妥協的一方肯定會難受。
我希望自己能好好的工作賺錢,可是我們都清楚的知道,單憑著工作的收入是很難在上海這個地方,買到哪怕是郊區的房子的。于是就想著如何才能用自己的特長來賺錢,沒有答案的時候,人只會焦慮,本來想畫畫的,可是我的畫板和PS的不兼容已經嚴重影響了我的計劃,只好寫字來排解我的焦慮。這些就是我看了《加油吧,實習生》時候心里有的感受。雖然每次看到那些爆款雞湯文,都知道自己應該堅持不懈的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走下去,可是人確確實實有惰性,有舒適區,很不想跨越這些舒適區而讓自己不舒服,所以我們總是一邊在焦慮該做點什么的同時,一邊又開始坐下來看電視、玩游戲、看小說。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我也不想整個十一加中秋的八天長假,什么計劃都沒有完成,為了自我安慰我還是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就把這個電視劇的觀后感寫下來,證明自己至少沒有太過浪費自己的節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