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暢銷的不像話,無論是理財圈,育兒圈,還是生活圈,總是時不時地冒出一些關于斷舍離的概念。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想,真的那么有用嗎?那么神奇嗎? 于是習慣性的百度,看評論,多數人說不過是教你扔扔扔而已,索性放棄了讀它的想法。偶然一時興起,打開電子書翻幾頁,時常是半途而廢,最終興致闌珊。而這次讀書計劃,也算是給了我一個契機,不想再人云亦云,是否有用,不妄言,讀過才知道。
說實話,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從頭到尾看不到斷舍離的思想體現。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一本不算厚不算大的書,帶著厚厚的封皮,拿起來并不方便,其次,目錄給人的感覺有些雜亂,不知道是不是譯本的原因。然而實際讀完,才發現,我有些先入為主的將斷舍離和簡潔,整齊劃了等號。也許是因為之前曾經在網上看過的關于斷舍離的實踐案例——一個男人將家里的東西只保留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其他的都扔掉了,衣服只有2件,茶幾,沙發,柜子通通沒有了;還有一個女孩,買東西從不要包裝,買飲料也都打開倒進自己帶的杯子……那時候看到這些案例的時候,我對斷舍離是有些排斥的,對我來說,這樣的生活有些可笑。可現在,突然覺得那時的自己才是可笑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斷舍離呢?也許你要說了,不就是扔扔扔么。扔沒錯,但要有方法的扔,有儀式的扔。首先是那些根本沒用的,三年,五年不會用到的;然后是那些和你不相配的,卻又沒爛的;最后留下那些突然發現,很有價值的東西。也許你會說,這很難啊,扔不掉啊云云。我們的作者通過實踐也將這些扔不掉的人分成了三類——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我覺得很形象,一下子就使我想到了我自己,還有身邊的人。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就是典型的執著過去型,永遠保存著上學時候的情書,收到的禮物,獲得的一些有意義的獎品等等,這些東西充滿了回憶,可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只能放在柜子里吃灰,沒有任何用處,甚至每年大掃除的時候還要都拿出來清理干凈,再放進去,更是徒增煩惱。再比如我的婆婆和爸爸,曾經過慣了窮苦日子的老一輩,時時刻刻都在擔心未來會不會少這少那,總是買一堆菜塞滿冰箱,家里時常備著樓下就能買到的生活用品,反復的念著,等沒有了就麻煩了,可實際上,這樣的麻煩從來沒有到來過。反思我自己,雖然很努力的活在當下了,卻依然習慣性的在打折的日子瘋狂囤貨,美其名曰,便宜啊,過去這段日子就買不到了。可實際呢?618過去了,還有雙11,雙11結束了,還有年貨節。商家永遠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輕而易舉打劫你錢包的日子。
總有一些東西與你不相配,而你又何必執著?女人總是抱怨滿柜的衣服,卻沒有衣服穿,這是為什么呢?說到底,那些你不打算穿的衣服已然已經配不上你,而我們卻執念于,它很貴啊,它是XX送的,它……可你又何曾為自己想過,你真的需要它么?你真的還喜歡它么?無論什么時候,如果它配不上現在的你,請放開它,給它自由,也給你自由。衣服也好,人也罷,都是。
有進便有出。我想這才是斷舍離的精髓部分。許多人狠下心來扔扔扔,卻依然得不到解脫,癥結也許便是這個了。扔完了一身輕松,沒過多久再次買買買,那和不扔又有什么區別呢?前不久的我同樣也犯了這樣的錯誤,收拾了一堆“破爛兒”,下決心扔掉了,卻成了給自己買更多東西的理由。作者提到的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地方七成滿,看得見的地方五成滿,給別人看的地方一成滿——我覺得真的很好。我的一個阿姨,看不見的柜子里永遠都是12分滿,衣柜在你打開的一刻,衣服噴涌而出,看的見的房間里滿地玩具,雜物,給別人看的裝飾物掛滿墻,堆滿柜子。她的生活也像她的柜子,總是滿滿的,各種瞎忙的狀態,得不到解脫,看不到希望,時時刻刻掛在嘴邊的總是一句“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啊。”一想到她的生活,突然覺得有些可怕,趕緊喝一杯水壓壓驚,提醒自己,不能像她一樣。其實我們只要將自己收拾出來,然后每次添置一件東西的同時,去掉一件,有進有出,即便不用整理,也不會變的亂而滿。人活著,并沒有那么復雜,那么難,靜靜的回看,就會發現,我們需要的根本沒有那么多,大多數都是自己的臆想。
我想,作者的理念其實很簡單,認認真真活在當下,樂觀面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生活。這其實也是我想要的生活狀態,不去懷念過去,不擔憂未來,車到山前必有路。細細想來,從過去到現在,并沒有一件事是解決不了的,而每次遇到的時候我卻總是憂思過度,甚至妄想臆想,現在看來,是多么可笑。做自己現在最想做的,不就好了,何必在意一些還沒有發生,甚至根本不會發生的事,為自己徒增煩惱呢。所謂斷舍離,真的是非常實用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妖魔化的執著于簡潔的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斷舍離”就好了,輕輕松松,無憂無慮。
接下來,我也會試著按照七、五、一原則收拾我的生活,和每一個與現在的我不相配的它說謝謝,再見。感恩于它的陪伴,然后放它自由。希望你也和我一樣,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