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詞叫“職場35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如果35歲還在通過投遞簡歷不斷跳槽的話,就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哪里錯了。如果真到了35歲甚至更高的年齡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這個問題已經無力解決了。如果說年輕是上帝給予我們的犯錯的資本,那大學剛畢業的你還有時間去彌補,但如果你已經到了二十歲的尾巴上,這種資本將不再是你的專利,30歲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年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如果你目前還覺得自己一塌糊涂,請在30歲之前努力彌補努力追趕——
明確目標,樹立不斷學習的能力,構建與初步完善個人知識體系,為30歲后實現質的突破打下基礎。
一、知識體系與自我學習
1、自我教育一刻也不能停歇。
這個時代分秒在變,當你走出學校時,你學到的東西可能就已經過時了。
自我教育的途徑有哪些:書籍、期刊、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綜藝節目、微博、微信、專業論壇等
2、為何需要構建知識體系?
①信息碎片化:
信息化時代,知識不再系統化,而是越來越碎片化。如果我們經??磩e人加工過的觀點,那自己也會慢慢“迷失”其中。
②輸出比閱讀更重要:
閱讀過多少信息不重要,輸出了多少自己的觀點才更重要。這也就是所謂知識的獨特性,即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③我們需要獨立思考:
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學會區分信息的真假,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比如前一陣白百何的離婚事件,有人說,炒作的吧,有人肯定是真的,更重要的是你聽到信息后,你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看到一則新聞后,我們可以自己:
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的是否一定是事實的真相?
從我自己的角度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從其他人的角度又如何看待呢?
你想要學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想要學會從多方位思考來判別事情的真偽,想要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想要讓信息對自己接下來的生活思考實踐等有幫助,你必須能快速地從自己的知識體系里面調用“經驗、理論和實踐”等內容來幫你完成。
所以,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找到外界獲取知識的方法好重要。
知識體系相當于骨架,有了這個架構,學習了新的知識,就知道應該放在哪個位置,萬物各得其所。
知識體現和我們的個人目標與關注點有關,你的目標決定了你的關注點,根據關注點,我們會有所取舍。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和關注點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后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
二、根據個人目標建立關注點
我們的知識體系中要存放什么內容,和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目標有關。
例如在微信公眾號、豆瓣、知乎等對自己不感興趣的“體育”、“軍事”、“游戲”等話題都不會訂閱。大學的時候,老師總說,我們學廣告的,一定要很“博學”,學得越廣越好,知道的越多越好,于是微博拼命“刷”,訂閱號拼命“關注”......然而幾年下來發現根本無法做到“博學”,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所謂的“博學”就是“哦,這個我好像聽說過。”,然后就沒然后了。
信息如海洋,我們有生之年是沒有辦法學習到所有的知識的,聚焦才是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的第一步,也就是要先明確自身需要關注的層面。
李參在《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指出了我們的三個關注層面:
關注層面一:當前任務
例如我的當前任務:
品牌宣傳片的制作、63期秋季刊雜志的編輯輸出
關注點便是:留意廣告視頻的創意表現形式、秋季養生相關話題等
關注層面二: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
關注長期目標的完成需要鋪墊和了解的信息,以及一兩年內需要完成的目標而要快速掌握的信息。
關注層面三:角色與責任
我們每個人在工作、家庭、社會和組織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意味著我們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當明確自己在各個領域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后,我們就可以明確自己需要關注的領域。
例如你如果是剛生產完的媽媽,你會更關注嬰兒喂養及輔食、育兒書單及電影等。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第四個關注層面,就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我就關注了“多肉植物學”。
三、根據關注點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李參在《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分享了4個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的方法和步驟:
1、建立收集箱
可以將印象筆記的默認筆記本設置為收集箱。用來存放未被加工過的信息。印象筆記有強大的收藏方式,讓我們收集信息變得更加編輯。
如下圖閱讀微信訂閱號時遇見好文章隨手收藏到印象筆記。
2、為關注領域建立筆記本
3、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
存儲并不等于掌握,信息被收藏到筆記后還需要定期進行處理和加工,需要進行命名,分類和加標簽等步驟。
知識就在我們收集、加工和組織的過程中,從凌亂變整齊。每一條存儲并加工過的信息,都可以在未來派上用場。我們只需要做的,就是養成收集、加工和組織信息的好習慣,讓信息變成真正的知識,為我所用。
當知識體系建好后,我們就可以像吸鐵石一樣,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吸”進來。隨著我們不斷學習和積累,我們的框架將會變得越來越有內容,越來越豐滿,而我們對知識的應用,也會越來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