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小燕是一個品學兼優、正直、善良、有愛心的女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慢慢發現現實生活中有些情況跟老師課堂上講的有異議。她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愛猜忌、不愛和別人交流、孤僻、心眼小的她把自己送上了不歸之路。如果當時她旁邊有善于發現和引導的父母或老師或朋友也許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
寧小燕的死,讓我想到目前評價學生的優劣分數至上應改改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就是德育的一小部分,怎樣做好德育?
德育的目標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開拓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就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老師講的,不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恰恰沒回答”——《北京青年報》上一位中學生的話提醒們,要是德育真正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須切合學生心靈。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在理解學生中引導學生,這也是德育的藝術所在。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是專家、思想家和心理學家,不應該是“保姆型”、“警察型”教師形象;教師把學生當我成自己的朋友,應發自內心把自己看作是與學生一起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唯有這樣德育才能產生應有的情感力量;一個不高明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學生自己發現真理。春雨潤物的德育感染往往比慷慨陳詞的德育說教更為奏效,這便是有效的引導;學校教育一點鐘抵不過社會一分鐘,這是許多德育工作者的嘆息。引導學生在社會風浪中明辨是非,經受考驗。德育向未來開放,教育者要站在現代化中國的高度來審視當今的教育,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現代意識;把“人治”管理變為“法治”管理。變“人治”為“法制”不僅僅是一種管理方式的改變,而且是一種德育觀念的更新。
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在德育方面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以無愧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