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民藝之父”的日本民藝宗師柳宗悅曾有言:“良器能夠純化周圍的一切,人們或許尚未感覺到,但工藝之花已在生活的花園里綻放。人們的慌亂心態,也能因此而心平氣和。若是沒有器物之美,世界將是一片荒蕪,殺心四起”。器物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僅能夠朝夕陪伴,還能助我們一臂之力,良器則能使我們感受到家居的溫暖。
2008年,陶藝夫婦大谷哲也、大谷桃子在日本陶藝之鄉滋賀·信樂町自家一角開設了工作室大谷制陶所,開啟了他們日復一日將陶器制作與日常生活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一直到現在,大谷夫婦仍然堅持創作源自于日常生活的器物,每天家里的餐桌上擺滿了兩人的作品,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將作品融入日常生活的優雅氛圍,也是他們幸福生活方式的象征。
1、簡約而不簡單
和很多手作家強調自己制作作品時完全手作的不同,大谷哲也說他的所有作品都使用的旋床成形,因為他的目標就是將傳統的制陶工藝和西式成套餐具的結合起來,“就像兒童繪本中經常出現那種簡單的‘小碟子’,可以成為一種有個人風格的代表性器物”。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既有日常食用器皿的實用標準,又有個人風格的雅致趣味,將陶藝的“民眾化”特點表現出來,不矯揉造作。
大谷在創作過程使用減法設計,將顏色、雕痕、裝飾等創作要素縮減到最精簡,呈現出器物最原始的樣貌。他認為“器皿擁有最原始的樣貌,跟實用性是劃上等號的”。
純白色的器皿擁有最低調和謙遜的顏色,在任何場合都可以作為陪襯,但是當拿走它們后,才會發現它們是整個環境中缺一不可的元素。成套作品擺放出來給人一種簡潔利落的感覺,造型簡約,既有纖薄的輕巧感又有溫潤的光感,“他做的白色陶瓷讓人想更認真的享受生活”,這是人們對于哲也先生作品的評價。
2、純凈源自于心靜
“擁有著相同的生活價值觀,盡管輸入著幾乎同樣的東西,輸出的產物卻全然不同。夫妻,真的是很有趣呢。”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谷夫婦創作出來的作品風格也大不一樣,和丈夫使用瓷土不同,妻子大谷桃子則選用陶土,她的作品也更多融入女性特有的細膩柔美特點。桃子的作品中很多裝飾圖案都采用了熱帶植物中的香蕉葉與荷花,將異域風情通過細膩的手繪技法和個性的肌理觸感展現出來。
藝事之道在于修心,修心為先,以心帶手,手隨心動,最終心手合一,方可讓造藝之事回歸本源。在當下中國,在經濟誘惑下,陶藝產品有很多,不乏生產線上的無生命力的作品,用心制作的日用器物甚少。而大谷夫婦在深山中深居簡出,一邊潛心修煉陶藝、享受自在生活,一邊創作出實用與美觀兼具的食器,為單純質樸的手作產品更添一份自然無限之美,正是大師柳宗悅所說的,“不知自身之美,物我無執,不奢與名,而將一切托與自然”。
3、提升生活品質是創作好作品的質量保證
哲也先生表示“我們覺得要想提高作品的質量,就必須先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因為大谷夫婦的作品都是日常生活產物,更加順應“創造源自于生活”的設計理念,在每天的生活中盡量自己多動手,精心地準備一日三餐,他們認為一切都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在吃上要盡情地享受;一經入手的東西,就一邊改進一邊珍惜地使用;為了使家里住得更舒服,勤快地打掃衛生。在提高生活品質的基礎上,順應自己的內心來進行創作,這樣才能制作出表情豐富的器皿。
“缺少溫潤,心便枯竭。”手作人只有懷有一顆對生活的熱愛和溫潤飽滿的內心,才能繼續創造出得心應手的器物。大谷夫婦用最純凈的心境堅持一輩子創作,在如今炫富耀美的社會中,他們的樸實之作讓人尤為期待和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