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既是圣人流傳下來的人生和處世之道。在這些影響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精髓中,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為人做事無所不包,立身修德無所不容。而且,在歷久覓新的長久歲月里,任何人都逃不開文化的真諦對他一生的評判。
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思想。思想由何而來,由學習中來。學習離不開師者,為師之人需秉承師德,才能是稱職的師長。圣人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徒弟不必不如師,師傅未必賢于弟子。圣人在教育方面可謂知其根本,明其要義。也真真切切的指出了師德之所在。
在現代社會中,師者未必盡是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不必不如師。授與學,本身就是相互的。說到教育就不能不提及人們的思想中是否真的明白人心在整個教育大事中的作用。人心正,則教育有理有節、恰如其分、功在千秋;人心不正,則教育失去正確的方向、無原則無方針,遺禍無窮。
人心如何才是正道?就是準確的把握自己的內心。把握自己的內心不是件簡單的事,在這方面最難的就是具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和謙遜內斂的為人做事的思想境界。大多數人會因為自己學識的提高,經驗的積累,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小看比自己年輕的人。這就是最大的謬誤~一個人學識越淵博,他會覺得自己不懂的知識更多,學海無涯,知識是無盡的海洋,每個人窮其一生也不過能學到滄海一粟。一個人經驗越豐富,他越應該看重年輕人活躍的思維,因為經驗會使人們喪失創造力。創造力才是推到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一個人年齡越大,他越應該活出自己的陽光之氣和年輕人的朝氣。年齡可以增長然而人心不可以衰老。只有如此的思想層次才是正道,只有如此才能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教育這件大事。
傳道授業解惑不一定都是為師之人教于學生,也許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長處會啟發老師,為老師解決心中的疑難。如果身為師長看不到學生具備的優點,那么難以成為合格的老師。教授與學習本身就是雙向的相互的過程。如果師長是高高在上的認為自己有居高臨下的威嚴,那么絕對不是良好的教育之風。如果學生只是一味的聽從老師的教誨,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那么此等學生充其量也只能是永遠不能超越的模仿者。做為學生無論學習怎樣的知識與技能,無論受教于何等高級的師長,都應該以一種審慎的態度接受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永遠要把握住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并在學習中做個有心人,發現老師的特長與自己的不同之處,學為己用,最終成就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才是最佳的學習態度。這樣的學習才能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強。
如果你是一個悟性極高,可以自己領悟人間正道的有心人,也不必太過張狂。因為,再聰明絕頂的人也不可能離開高人的指點和點撥。所謂的無師自通,并不是完全脫離別人的教導,從始至終都由自己的頭腦去學習的。也需要有良師在恰當的時候、恰當的機會給予正確的指點。也許只是在你心中有疑團,或是在你要走彎路,走錯方向的時候輕輕的及時的把你從錯誤中拉回來。這樣的點撥非良師不可。
這就是師生之間最融洽和正確的相互學習之道,傳道授業使得人類的文明不斷地向前發展。沒有良好的正確的傳道授業之方,怎能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只有人們的思想中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把美好的未來帶到自己身邊,帶給整個國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