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技巧,你的溝通效率怎樣,會不會遇到以下類似的問題呢?
好的溝通是不僅不不浪費雙方的時間,反而能夠快速地達成某種共識,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現在我將從,學生、教師、家庭、學校這幾個方面來談溝通的重要性。
學生篇
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教師應該以平等的心態看待學生。如果教師對個別成績差的學生形成刻板印象,就會認為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差,從而不注意傾聽學生,有時候,可能會造成很大誤會。
一天大課間學生活動,一個一年級的小男孩因為發脾氣動手打了另外一個同學一巴掌,我正好看見,走過去準備好好地批評他。周圍的同學見狀,也都圍了過來。“老師,他是我們班的小霸王”,“老師,有時候班主任說他做得不對,他就會動手打老師”,“老師,他在我們班,動不動就發脾氣打人,老師說他做得不好,他就生氣打老師”,“……”學生七嘴八舌說著。
這時我正想說教他一番,只見這個小男孩兩只手緊握拳頭,拳頭垂直朝下,放在左右兩腿外面,兩腳分開站立,嘴里發出哼哼啊啊的聲音,嘴角在不停地顫抖,眼睛向右邊斜視,面目猙獰,臉因生氣扭曲在一起如同一團亂麻,鼻孔喘著粗氣,肩膀因為全身發怒一上一下地動著。好恐怖,好害怕,我心里想著。怎么一年級的小孩發這么大的怒火?
我安撫好自己情緒,鎮定自若地向前靠近他。“你先放松,不要握緊拳頭,松開,好嗎?”“老師知道你受了委屈,老師能理解你。”“來,和老師說說事情的前因后果,好嗎?”“……”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慢慢地把他的情緒放松下來,這時我要求其他同學散開,自己到旁邊玩,不要再圍著他。通過了解,是因為他經常一點小事就愛打人,別的同學知道他這樣,也就不喜歡和他一起玩。被打的這位同學說,“我們不要你跟我們一起玩!”本來想好好和大家玩,結果被拒接,一生氣就動手打人。每次這樣做,別人就會向他妥協,他獲得“好處”,進而不用解決問題。
這個學生已經習慣這樣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用生氣,甚至武力來解決。好的溝通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寫到問題兒童產生的原因有三種。第一種,過度溺愛;第二,天生殘疾;第三,被忽視。而這個學生屬于第一種,過度溺愛。
這類學生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好,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旦走出外面去,遭遇到別人拒絕、打擊,那么他就認為這個世界與他為敵。因此,常常是老師越批評,他越是與老師作對,因為這樣,會顯得自己很聰明。他們心里常常這樣想,“想說服我,沒那么容易,我就是要證明給你看,我就是要證明我比你聰明”。越是罵他,他就越來越遠離你,站到你的對立面。因為他就是對這種事情“樂此不疲”。因為在這種學生的價值觀里面,他早就已經深深地植入了“別人不順從我,就是別人不對,就是在跟我作對”,所以你想扭轉這種價值觀其實很難,他認為世界都是和我作對的,只是向外發脾氣,不會向內反省自身的所作所為。
所以老師要和學生站在一起,要理解學生,靠近學生,要讓學生知道,孩子我是和你一起的。遇到困難時,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生氣,打人。生氣沒什么好處,只有把根本問題解決了才是好的。告訴孩子,我們生來就是解決問題的。當然情緒是人的一種本能,生氣時,我門要發泄出來,可以想象成自己頭頂上冒煙,把情緒發泄出來。
教師篇
好老師,是善于溝通的老師。教師應該營造積極的溝通環境,多和學生談心。發現學生困難,糾正學生錯誤,是教師的職責,通過溝通了解才能發現學生困難、錯誤。
一個五年級的學生經常上課睡覺,即使不睡他也會趴到桌子上面,從來不認真聽課,作業也不做。我試著和他談心,了解他為什么這樣。“為什么不做作業?”“這次作業怎么只寫一半?”“為什么測驗不寫卷子,交空白卷?”問了很多有關學習的問題,只會答應哦、好,可是下次還是老樣子,沒什么改變。
有一次,上語文課,教室多媒體打不開,我說,我們班哪個同學懂電腦?班上很多同學都推薦他,他上來調整一會兒,就把多媒體弄好了。后來,得知這個學生是一個電腦高手,還會制作一些視頻到網上。他自己成立了工作室,雖然很小,也許只是玩玩的心態,但是可以看到他的興趣、長處,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人。班上其他同學幫他打下手,制作一些搞笑視頻、自己配音,放到優酷上。“老師,我們前期制作了一個搞笑視頻,放到優酷上面,還能得到一定的稿費”,“但有時候,別人會盜用我們的”,“那你們要注意自己的版權意識”。通過交流溝通,我知道已經慢慢走進他的心里。
通過這件事我經常鼓勵他,他也獲得信心,上課也認真了起來,不再睡覺,而是積極地回答問題。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溝通,鼓勵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
家庭篇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地方,好的家庭環境對人的健康成長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溫暖的港灣,健康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氛圍。
總有家長說,“你們老師說一句,頂得我們家長說十句”,“只聽老師的,不聽我們的”。雖說這些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聽老師的,但是如果沒有家長的教育,這些學生是不會聽老師的。這些學生一般成績也比較好。有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雖不知,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而不好的家庭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打架。孩子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當中,哪有心思學習。還有的離婚了,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大,如果孩子還小,那么傷害是巨大的,少了爸爸或者媽媽的呵護,心靈上多少都會受到傷害。有的家長過于寵溺孩子,以自己認為什么是最好的就是最好的,強加給孩子。在武志紅的《家為何傷人》有相關論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實現不了理想,就會強加給孩子,以通過孩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雖不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他的《巨嬰國》里講到,中國很多家庭都在培養巨嬰,雖然身體已經成長為成年人的身體,但是心里上卻不成熟,還停留在口欲期(嬰兒一歲以前都是用嘴巴、手來探索世界,這一時期稱為口欲期)。沒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獨立生活,啃老族;有的人明明都已經是老婦女,打扮卻是幼女的萌萌態,以這種方式來逃避現實生活的責任。很多人似乎也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但是他們不愿長大,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幼兒時期。
有的家長到五年級還來學校幫孩子掃地,買早餐送到學校給孩子。這樣的父母怎能教育好孩子?其實,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因為他們的父母在自己幼年的時候吃過很多苦,所以現在想讓自己的孩子流出多一點時間來讀書。可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這些父母把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想讓孩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只有建立民主,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愛,努力做一個合格,有愛的父母,為孩子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學校篇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校就是個大家庭。學生在班集體里感受到溫暖。這里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在這個大家庭中,每個同學快樂地成長。這些成長離不開學校的課外活動,特別是周三周四的社團活動。
在馮恩洪老師著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里寫到,他們學校就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的社團活動。下午的選修課是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開設各種門類的選修課。選修課有自然的,也有社會科學的;有長期穩定的,也有即使針對學生熱點問題的;有大型的,也有微型的。
我在我們學校開展的班級社團“樂在棋中”,學生都積極參加,各種棋都有,象棋、軍旗、五子棋等,通過社團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有一次,我和一個學生下五子棋,我看他平時不太愛說話,上課也沒有積極回答問題,我就故意讓他贏了兩次。“哇,你好厲害哦,把老師都打敗了”,我這樣鼓勵他,他顯得很有自信,還下了幾盤,在下棋中和他慢慢聊天,他也慢慢打開了心結。從那以后上課也精神了許多,也愛回答老師的問題了,變得越來越好了。
溝通是通往美好心靈的一扇大門,打開了這扇門,我們會看到寬敞,美麗,宏大的心胸,打了心結,我們就為彼此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就為撐起美好未來更進一步。只有學生、教師、家庭、學校通力合作,溝通才能有效,才能獲得成功,學生才能進步。
9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