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辭去了工作,回到了陌生的大山村,一呆就是6年。她是山村第一個留下來的年輕人,她說:我們不必仰望別人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彩。我希望每一天過的都是充實的,在我老了之后,回首往事,無愧于心。
本期人物:陳孜
人物介紹:
陳孜,江蘇徐州邳州人,現居南京高淳。環境藝術設計系,旅游管理專業,愛好繪畫。2010年辭職會鄉創業,成為政府首批幫扶的農家樂示范戶。2012年3月當選藍溪村村委委員,國際慢城農家樂協會秘書長,高淳區巾幗農家樂聯誼會會長,高淳區慢淳農家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先后榮獲“南京市最美家庭”、“南京市最美青奧志愿者”、“江蘇省巾幗農家樂示范基地”、“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眾多榮譽。
圖文|藍音久兒
我與陳孜的相識頗具有戲劇性。她是椏溪鎮上一家理發店的常客,而這家理發店就是我的哥哥嫂子開的,通過聊天,哥哥知道其老家也是徐州人,也是辭去了工作回到了鄉村,覺得我倆有很多相似之處,于是就把陳孜的微信號給了我。而通過她的朋友圈,意外的發現,我們竟然聽過同一個老師的培訓課,于是交流從這里開始了。
接觸越久,越覺得在她的身上值得學習的閃光點有很多。既有蘇北姑娘的勤勞樸實和熱情,又有著女孩子那份專屬的細膩。
(陳孜正在接待來慢城考察的團隊)
六年前,26歲的陳孜辭去了在常州的工作,回到了老公的家鄉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大山村,從一無所有到開辦農家樂,成立慢淳農家樂專業合作社,經歷了6年的時間。我們的采訪地點也就定在了合作社的活動會議室。
采訪開始前,她說,這個屋里的每一個角落,從進門到室內屋頂布藝的設計都是我的心血,就像我的孩子一樣,看它一點點成為現在的樣子。
陳孜出生于徐州市邳州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和大多數農民父母的想法一樣,只有讓孩子好好讀書才能夠真正的走出農村,才能扎根大城市。于是,從小喜歡畫畫的陳孜在高中時候通過美術特長考上了一所普通的院校,環境藝術設計系,學習旅游管理,并通過大學繼續學習了水粉、國畫和速寫。
2008年畢業后,和眾多農村出來的孩子一樣,抱著對大城市的好奇,和身上農村丫頭的一股闖進,她只身一人去了上海實習。第一份工作就是室內設計師(總監助理),但其實什么都做,打電話、跑腿、量房,與客人溝通,最初的實習底薪只有1600元。為了省錢,她租住在郊區的一戶農村人家的地下室,地方很小,只能放下一張床,每月房租550元,每天要做一個半少時的地鐵才能到公司。她說,一個女孩子,到大城市里闖蕩的確很辛苦,有時候因為疲憊會在地鐵里睡著,有一次竟然在上海地鐵2號線繞了兩圈。但所有的困難都沒有難倒這位從農村走出來的姑娘。
經過努力,剛畢業不久的陳孜,接到了第一個大單子,一棟400平米的別墅需要公司設計,她也很快拿到了第一份“高工資”4000元。那個月,陳孜回到了家里,分別給父母、哥哥、侄子買了很多禮品,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家里。這個孝順、倔強而又懂事的姑娘,希望自己所掙到的錢都回報給家庭,從此不在向家里要一份錢。采訪中,談起在上海那么多辛苦的經歷,她都沒有哭,卻在談到家庭的那一刻,淚光閃閃,聲音哽塞。內心深處的她,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和家人在一起,家才是最終的歸宿。也正因為這次回家的經歷,在2009年末,陳孜決定離開上海,去往常州,因為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就在常州創業。
在常州的陳孜,依舊是在裝飾公司從事室內設計,從跑工地到對接客戶、量房、跟蹤,每一樣她依然認真對待。在常州的一次聚會中,陳孜偶然認識了現在的老公芮先生,開始了人生中又一次轉折——走進婚姻的殿堂。和大多數在城市打拼的人們一樣,他們倆也開始了自己的小規劃,貸款買了屬于自己的房子。
2010年的元旦,陳孜第一次來到了老公芮先生的家鄉大山村,雖然那個時候的大山村是泥巴路,寒風凜冽,但是它的美麗依舊讓陳孜感到震撼,這是大山村第一次與陳孜結緣。后來的三月,因為準備婚禮,陳孜再一次來到了大山村,這個時候的大山村野花遍野,與蘇北的粗獷相比,這個南方的山里村莊在陳孜的眼里多了幾分細膩。
有一首老歌叫做《春天的故事》,而2010年的這個春天也讓很多事情發生了轉變。2010年的陽春三月,陳孜的公公告訴她一個消息,政府在申請國際慢城的稱號,準備開發大山村,首批將鼓勵和扶持6家農家樂。在陳孜剛嫁到大山村的時候,芮先生的家境并不好,公公早些年股骨頭壞死,置換了人工髖關節,這十多年來一直東奔西走看病,家里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看病上。也正因為如此,在機會面前,在自己喜愛的大山村面前,陳孜和家人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辭職回來做農家樂。陳孜說,我知道我們的條件并不好,但是我們有一股拼勁和闖勁,不會向命運低頭,我希望能夠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讓家人既能夠相聚在一起,又能夠在一起為了未來而奮斗。就這樣,辭職回來的陳孜在2010年的10月27日在大山村成立了“春牛農家樂”,成為了首批扶持的6家農家樂之一,而她也是唯一一個愿意留下來的年輕人。同年的11月,在蘇格蘭國際慢城會議上,南京高淳以椏溪“生態之旅”被世界慢城組織正式授予了“國際慢城”稱號。這一年的陳孜也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寶寶,一切都看似順利的發展著。
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雖說政府鼓勵和扶持開辦農家樂創業,但未來的一切都還是未知數,誰也不知道這個曾經落后貧困的小山村會發展成什么樣,誰會到這樣一個地方旅游、吃飯。但既然做了那就要認真的對待,沒有任何經營經驗卻又心思細膩的陳孜,在平日里依舊堅持學習,在與并不多的游客接觸和政府培訓的過程中,留心觀察,也漸漸的學會了如何與游客交流與介紹,如何宣傳這個美麗的第二家鄉。在創業的前兩年,她不僅要忙接待,所有的點心、冷菜都是自己做。不僅如此,細膩的陳孜在配菜等接待的細節上也盡力做到極致,在加上本身的學識,讓機會又一次降臨到陳孜的身上,她遇到了伯樂張部長,在經營農家樂的同時,又進入到大山觀光公司工作,并于2013年選舉進入村委,成為村委委員。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陳孜成為了大山村慢城農家樂示范戶。提起張部長,陳孜非常感激,不管是在后來的村委工作中,還是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他既是陳孜的領導也是朋友。
在談及在經營農家樂遇到最困難的事情的時候,她陷入了沉思。她說,在2011年的時候賺了15萬元,但那年公公手術就花費了13萬,而之前在常州買的房子沒有賣掉,每個月還要還房貸。那個時候的她,一邊抱著出生不久的孩子,一邊接待客人。但她一直堅信一個樸實的道理:勤勞能夠致富,不求有多成功,但求無愧于心。也正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堅強的陳孜依舊用她飽滿的熱情去對待顧客,對待生命中每一個“路過”的人。農家樂的裝修設計也是一年比一年好,每一年攢下來的錢,她都想著怎么能讓農家樂更好的發展,讓客人覺得更加舒適。從最初的破房子變成了現在的模樣,從最初最多只能接待6桌到現在能接待幾十桌,從最初的嘗試到后來成為農家樂示范戶,陳孜說,農家樂就像一個窗戶,為我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從未想過,一個鄉村可以發展成旅游景點,可以讓眾多游客在鄉村流連忘返,享受這里的慢生活,像家人一樣與自己相處,而我,也愿意為客人提供這樣一個氛圍。被認可,被尊重是一種幸福,它讓我找到了存在的價值。談到這兒,陳孜提到了一位從大學退休的老教授,在春牛農家樂住了兩個月,這位老教授對陳孜的勤奮、熱情和為村里用心的付出、對生活的熱愛都特別的贊賞,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每天早上忙著打掃院子,搶著刷碗。
(春牛農家樂一角,陳孜所畫)
喜歡一件事情,到哪里都會看到它的影子,從小喜歡畫畫的陳孜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在陳孜的農家樂,你隨處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墻上親手畫的彩繪,屋里的畫筆,慢城的DIY繪畫活動,它已經融入了陳孜的生活。她說,久兒,這就像和你喜歡花草一樣,無論在哪里,都會把它們帶到身邊。農家樂里每一個角落的設計、布置都有她用心的DIY,走廊花壇的木樁,餐廳墻上用來裝飾的碟片和相框,她又把對生活的熱愛和細膩的心思融進了農家樂里。
(繪畫DIY酒瓶)
(春牛農家樂一角)
當我提到為什么叫春牛農家樂這個名字,陳孜坦誠的說,其實這是我公公的名字,當時起的名字很簡單,春牛二字樸實,她是鄉村一種農耕生活的象征,也是對這些漸漸消失的傳統農耕景象一種追憶。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春牛農家樂的墻上,你可以看到一幅消失已久的春耕圖。
(春牛農家樂一角)
如今的陳孜,作為女性創業的代表,是高淳區巾幗農家樂聯誼會會長,也是高淳區慢淳農家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作為國際慢城典型的大學生回鄉創業帶頭人,在我們為她高興的同時,她卻這樣說,時代不斷的發展,不同的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其實傳統農家樂的瓶頸期已經到來,我希望能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去帶動這片山村,讓它們成為顧客真正流連忘返的地方。
在他人眼里已經很“成功”的陳孜,時刻有著憂患意識,她一直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需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跟上時代步伐。談起下一步計劃,她說,我希望自己能夠繼續進修管理方面MBA,同時也要更好的把繪畫,桂花酒等融入生活。
采訪最后,我問陳孜:“你理想中最好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她說:"我們不必仰望別人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彩。我希望每一天過的都是充實的,在我老了之后,回首往事,無愧于心。“
(春牛農家樂二樓風景)
備注:
特別感謝南京大學楊伊寧博士對此次采訪的全程文字同步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