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為什么從前看過的文章,今天基本記不得?
? ? ? ?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書,卻并沒有給你的生活帶來改變?
? ? ? ?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有這樣的困惑。后來,我逐漸意識到:那是因為沒有思考。孔子在《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可到底應該怎樣思考呢?我的體會是:讀完之后,一定要有“輸出”,而思考就是閱讀與輸出之間必經的過程。
? ? ? ? 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偶爾會讓她口述日記,然后幫她寫下來;后來,她有了自己的QQ號之后,我會幫她把寫的比較成功的作文輸入到QQ日志上;今年開始,我又要求她每周寫一篇周記。原本的初衷是培養她的文字表達能力,后來我意識到,一個人的觀察能力、思辯能力、溝通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寫作來培養的。現在我更加鼓勵她寫讀后感,因為我相信這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 ? ? ? 自從有了這個認知,我建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也因此有了寫作的“任務”,我發現再去閱讀或是學習課程的時候,記住的東西多了很多,學習效率好像忽然提高了,而且會不由自主地去觀察生活,進而發現一些忽視的東西,這大概就是“輸出”的壓力吧!“輸出”可以是一段書評、一篇私密日記,只給自己看;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次“微講堂”,說給別人聽,或是寫給別人看,就是與人分享。據說,一項知識如果你和人分享三次,就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且終身不忘。所以,現在的我更愿意選擇第二種方式,也因此堅持在微信公眾號和簡書上持續輸出。
? ? ? ? ?后來讀到羅振宇的文章《解決知識焦慮,全靠這5招》,其中提到一個關鍵詞“縫合”,頓覺眼前一亮。
? ? ? ? 羅振宇說:“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怎么縫合?很簡單,表達一次。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干什么?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后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 ? ? ?如果說閱讀是輸入,分享是輸出,那么思考就是“縫合”的過程。當“碎片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閱讀的標簽,那么就讓我們用“縫合”將學習進行到底。
分享
【作者書簽】五月輕風:認真工作、認真生活的資深文藝女青年一枚,一個70后的職場媽媽,始終堅信:和孩子一起成長,就是要把最好的自己呈現給孩子。
微信公眾號:職場媽媽的陽光小屋 mmbbyg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