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睹,是一本書名。是一個叫威爾伯的美國人寫的一本書。他是一個靈性修煉者。在這本書里,威爾伯詳細描述了目睹這種修煉方法。
2
其實,我不認可目睹是種方法。我認為目睹是種生活方式。
任何方法或手段都與目標有差距,然而目睹的本質就是無差距。沒有主體,沒有客體。沒有相對。一旦你將它視為方法,你將落入到次第之中。
當然,退一步講你還是可以將它視為靈性修養的方法,而且它是很好的方法。只憑這一個方法,你便可以進入靈性修煉的高手之列。
如果你還沒有完全領會這個方法,你可以去看一場三D電影。當光影收攝在兩個眼鏡片上,眼鏡片上的圖像又被收攝在兩只眼球上。然后,這些光影被收攝在意識之中。倘若你只是覺察而不做分別。此時便可稱為目睹。倘若你分別所見之物,目睹便瞬間分裂成了萬物。分裂不能稱之為目睹。
如果你還沒有領會,你可以進入夢里觀察。如果你認出夢里的一切都是你,無論山河、日月,豬狗牛羊,夢里的一切切都是你,你能認出,你保持這種警覺,這便是目睹。如果你認不出,你覺得夢里有你,也還有相對于你的其它萬物,那便是分裂,而不是目睹。
現實也都是這樣,你認出萬物是你的夢,保持這份警覺,這就是目睹的方法。
如果睡覺警覺十分鐘,你可以使自己進入清醒的夢境中觀察,你就更能體會到什么是目睹了。
3
就象是在影院看三D電影。
你雖然沉浸在刻虛幻的光影之中,但你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是觀眾。
在現實之中,心靈保持著這份警覺,這就是目睹的本質。你可以看見萬事萬物,但你畢竟不是萬事萬物。你不在萬事萬物之中,而是萬事萬物在你之中。你就是目睹。
如威爾伯引用赫胥黎之語:我變成了一個透明的眼球,我可以看到萬物,但其中沒有我。
目睹,這個譯詞不錯。譯者沒有把它譯為觀照是用心良苦的。也許,我更喜歡顯現這個詞。萬事萬物只是在心中顯現,當你理解了沒有主體在觀察,只有顯現本身時,你就真的成了那只透明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