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前燕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文明皇帝慕容皝(huàng)第四子,景昭帝慕容儁(同俊)之弟。官至太宰,封爵太原王。
熟悉北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個戰火紛飛、生靈涂炭的亂世。數支少數民族在北方大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后建立了十六個大大小小的政權,慕容鮮卑建立的諸燕政權(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就是其中幾個。縱觀慕容氏能縱橫中原近百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族人才輩出,譬如慕容翰、慕容恪、慕容垂、慕容農,哪一個不是命世之才。而慕容恪更是其中的姣姣者。
慕容恪起初并不被父親注意,直到十五歲時,每次和他談話,他總能說出經世之理,從而刮目相看,開始看好他并授以兵權。
公元338年5月,后趙國主石虎率軍攻打前燕,不克而返,慕容恪奉命率二千騎兵追擊,石虎大驚,棄甲潰逃,慕容恪從后邀擊,大敗趙軍。同年12月,鮮卑段部(當時東部鮮卑分為段部、宇文部和慕容部,主要在今天的遼寧及遼寧、河北和內蒙古三省交界處附近活動)向后趙投降,后又反悔密向慕容部投降,并密謀消滅后趙軍隊,當時后趙已派麻秋和陽裕率軍前去受降,慕容皝派慕容恪率軍設伏于密云山,再次大敗趙軍。其軍事才能開始逐步嶄露。
公元341年,慕容恪出鎮遼東。自從慕容翰亡命,慕容仁被誅后,一直沒有人能鎮守遼東。慕容恪上任后,撫舊懷新,并且多次打敗高句麗的軍隊,使他們不敢再來侵擾,很快讓遼東恢復了平靜。
不久,因慕容翰從宇文部亡歸,慕容皝派其和慕容恪等出擊宇文部,大敗宇文氏的軍隊,并攻破了他們的都城,宇文氏由是散亡。第二年,慕容皝再次派慕容恪和世子慕容儁等,一起率軍攻克了扶余國,并俘虜了扶余國王。
隨著消滅和吞并了段部、宇文部,打敗扶余國、高句麗后,慕容氏開始逐步南下,爭霸中原。公元349年,后趙石虎去世,諸子爭立,國內一片狼藉,最后義子冉閔占據鄴城(今河北臨漳),并自立為帝,國號魏。而慕容氏趁機攻占了后趙幽州(今北京),繼而略地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公元351年,冉閔攻取了后趙襄國(今河北邢臺),也想北上奪取幽州。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第二年,冉閔不聽謀臣勸諫,移軍于安喜(今河北定州),慕容恪也隨軍而至,最終兩軍在魏昌縣的廉臺相遇。雙方交戰10次,燕軍皆敗。當時,冉閔非常勇猛,所率的也都是精兵,所以燕軍都很畏懼。慕容恪激勵將士說:“冉閔雖然勇猛,但卻沒有謀略,只能以一當一而已。他的士兵饑餓疲憊,雖然裝備精良,但實際上發揮不出什么作用,不難打敗他們。”當時冉閔軍多步兵,而前燕軍多騎兵,所以冉閔想移軍叢林之中,這樣騎兵的優勢將難以發揮。慕容恪聽取了謀士高開的話,誘使其回到了平地上。又利用冉閔勇猛輕敵的特點,使用鐵鏈馬陣當中,另外兩軍伺機從側翼攻擊的戰術,大破冉閔軍。冉閔因為戰馬突然死亡,也被燕軍俘獲。隨后慕容恪又攻占了魯口(今河北饒陽),基本掃平了河北全境。
公元355年,慕容儁脫離東晉,正式稱帝。此時,內遷并趁亂占據廣固(今山東青州)的段龕(原鮮卑段部后裔),依附東晉,自稱齊王,非難慕容儁稱帝。由于廣固的勢力逐漸強大,開始威脅前燕的統治,于是慕容儁派慕容恪攻打廣固。
公元356年,慕容恪南渡黃河并擊敗了段龕的先頭部隊,進而圍困廣固。當時許多將領都請求急攻廣固,慕容恪對他們說:“用兵之道,有急有緩,不可以不察。如果雙方勢均力敵,而且對方還有外援,那么有可能會使自己腹背受敵,所以要急攻。如果我強敵弱,而且對方沒有外援,足以消滅他,那就應該先牽制住他,待其自斃。這就是兵法上說的‘十圍五攻’。目前段龕的兵還很多,也沒有出現離散之心,戰斗力還很強,上次戰斗的失敗是段龕指揮失誤造成的。現在固城自守,同心協力,如果我們立刻進攻,大概幾十天是能夠攻下,但是這樣做會損失很多將士。自從有事于中原以來,用兵不息,我每次想到這里,就夜不能寐,為什么要輕視他們的生死呢?現在我們關鍵是攻占廣固,不必追求攻占速度。”將領們都回答:“這是我們不曾想到的。”軍士們聽到這番話后,人人感悅。終于用長圍之法攻下廣固。公元361年,慕容恪率軍前往野王(今河南沁陽)平叛。同樣也是如此,不追求速度攻占,而是考慮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在那個兵荒馬亂、草菅人命的時代,能夠做到這樣的將帥可是寥寥無幾啊!
但在后來和慕容垂共攻洛陽時,他卻又能因地制宜,隨機而動。當時他對將士們說:“你們常常擔憂我不急攻,現在洛陽城高而兵弱,可以急攻,你們不要畏懦懈怠。”果然急攻而下。
公元359年,慕容儁病重,以為太子慕容暐年幼,而外患未平(當時有前秦、東晉),國艱家難,想傳位給慕容恪。慕容恪堅決推辭,并說:“如果陛下認為我能承擔安定天下的重責,難道就不能好好輔佐幼主嗎?”慕容儁聽后很高興,說:“你能做周公,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
第二年初,慕容儁去世,詔以慕容恪、陽騖、慕輿根等輔政。當時東晉朝廷認為:慕容儁一死,前燕可圖。但是桓溫卻說:“慕容恪還在,憂患正大著呢!”
國內新遭大喪,輔臣慕輿根自視功高,心懷異志,多次挑撥慕容恪和新帝之間的關系,慕容垂等許多大臣都勸慕容恪誅殺他,但慕容恪以為先帝剛去世,新帝剛登基,此時不宜誅殺重臣,便忍了下來。但慕輿根卻更加肆意妄為,不得已,慕容恪只好誅殺了他。果然,如他所料,幾件事湊在一起使得國內人心搖動,大家都擔心畏懼。但慕容恪卻舉止如常,面無憂色,出入宮廷時,也只帶一名隨從,不肯增加守衛。大家看到如此,人心便漸漸地穩定下來。
在隨后的幾年執政里,他積極施政,盡心盡責,輔佐幼主。平定了呂護之叛(野王之戰),奪取了洛陽,略地至淆谷、澠池一帶,關中為之震動。
當時吳王慕容垂才能出眾,慕容恪多次向燕主推薦,認為可以托以大事。公元366年,慕容恪病重,臨終前再次向燕主推薦慕容垂說:“我聽說報恩沒有比舉薦賢人更重要的了,賢人即使隱沒在服役筑墻的人中間,也可以啟用為相,何況是自己的親人呢?吳王慕容垂文武兼備,才能僅次于管仲、蕭何,陛下如果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國家一定可以安定,不然的話,秦、晉兩國肯定會有窺覦我們的計謀。”說完便去世了。
慕容恪的一生,武能攻戰,文能治國,智勇兼俱,為人又好學,罷朝歸第,總是手不釋卷。其為將治軍從不顯示威嚴,而專用恩信,安撫士兵十分注意重大事項,不亂發苛刻的命令,使大家都能相宜安定。平時軍營看上去很寬松,好像可以侵犯,但實際上警備嚴密,敵人到來后沒法接近,所以一直沒有打過敗仗。連他的對手王猛(后來滅前燕的牛人)也稱贊他為“古之遺愛”。后人更評其為十六國第一名將。而作為入選條件甚苛的武廟七十二將,慕容恪竟能以一個胡人入選,可見其過人遠矣。
可惜的是上天在賜予慕容氏多才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嫉妒和背叛的基因,他推薦的吳王慕容垂,非但沒有得到燕主的重用,反而被迫逃亡前秦。而執政慕容評的腐敗無能,加上王猛輔佐的前秦日益強大,最終前燕猶如劃過夜空的流星一般,璀璨卻又短暫。
但是慕容恪,我們記住了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