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萬劍穿心》觀后
朋友推薦觀影《萬劍穿心》,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開場是床上鏡頭,饑荒的女人撩騷的撫觸男人的身體卻被推開:累了,明天還要干活呢。接著鏡頭一轉,李寶莉指著搬家工人大吼大叫,為了壓下搬家費雞飛狗跳的鬧騰,一句一個鄉下人,一句一口老子自稱。而樓上的馬學武懦弱的在窗前看著卻無能為力,聽到老婆喊他,下意識的把頭一縮。
寶莉一人與幾個工人周旋,還是加了錢才得以了結,寶莉心中有氣也是無處發泄。
電影從馬學武、李寶莉搬新家開篇。給觀眾展現了強悍的妻子,懦弱的丈夫。
搬家過程,寶莉刁難工人,吼罵丈夫,嚇得小寶躲在父親身后。事后一個工人帶著不忿地說了一句話“你被這樣一個女人管一輩子,真的挺可憐的。”成功的給常年壓抑的學武心中打進一個反抗的契子。學武內心備受煎熬,深陷他人的異樣眼光與自我認同的差異中,難以自拔,當晚學武跟寶莉提出了離婚。
強勢的寶莉此時還沒有反省自己的問題,卻在大罵馬學武是白眼狼,一遍一遍的重復過去的馬學武是如何低聲下氣求著自己的。看到這里我感覺表面上的咋咋呼呼的女人實則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人。想把男人拴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卻從未走進丈夫的心,連小寶都在排斥她。她沒有覺察,也難怪,寶莉文化不高,從小在菜市場摸爬滾打,粗俗淺薄,在婚姻動蕩中的本能反應雖不正確但很真實。
馬學武離婚不成,就出軌廠里女同事,試圖汲取一份讓他感到"愉悅"的心靈慰藉 。寶莉發現了他們的奸情,震怒痛苦方寸大亂之下走出了錯誤的第二步---報警抓了個現行,學武廠辦主任因此丟了,也因此事成了廠里第一批下崗員工。在這一系列打擊后,竟意外得知報警的人是寶莉,情人也離他遠去,馬學武絕望了,他認為此生再也抬不起頭來,難以做人,選擇了跳江。此時觀眾對寶莉的厭惡已達到了極致,兒子撲上來捶打他:你還我爸爸,令人潸然淚下
? 馬學武走了,李寶莉雖然傷心但沒有流淚,她此時已裹上一層鎧甲,兒子和婆婆需要她,她不能倒下。閨蜜的萬箭穿心風水論在她這里要變成萬丈光芒。
成了寡婦的李寶莉為了兒子和這個破敗的家成了一個“女扁擔”奔跑在大街小巷,為了搶活多掙錢不惜吵架撒潑。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生活,呈現了吃苦擔當的一面,對何嫂子的仗義疏財,呈現了善良的一面。一晃十年了,飽經滄桑的“女扁擔”寶莉此時讓人恨不起來了。?
而她將早出晚歸的家庭扔給婆婆,缺位兒子的成長,就像長工一樣每天奔波。沒有意識到當年的任性行為帶來的影響早已發酵即將反噬。
兒子終于考上大學,寶莉帶著苦盡甘來的喜悅坐在飯桌前。兒子小寶終于說出了十多年的隔閡:你害的我十年沒有爸爸。猝不及防的寶莉呆住了,巴心巴肺,當牛做馬的為著兒子卻換來如此的仇恨,如此的無情。丈夫死后沒有流淚的她此時失魂落魄,淚流滿面。
李寶莉悲情一生的來由讓人沉思與反省。觀影后,我只想說在婚姻生活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沒有絕對的壞人,夫妻關系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成就。婚姻中馬學武是無辜的嗎?我看未必,一地狼藉的生活,許多應由男人出面的事務但他卻把妻子推到前面。明面上寶莉欺壓著丈夫,但是看她在外面的表現,手腳麻利,吃苦耐勞,救助幫扶弱者,就是在家也是手腳不停的忙碌家務。婆婆被追回了雖然不情愿,但也是寶莉安床鋪被,馬學武只是坐著生悶氣。一個撒潑的妻子背后是丈夫的不作為,事前不注意溝通,事后沒有行動,回避型思維讓女人滿腔的情緒得不到宣泄。我們只看到了寶莉的強勢戾氣,卻忽略了婚姻中男人的隱形傷害:沒有大男人的擔當,有事躲著走,婚內壓抑不主動破局卻在外面搞婚外戀。馬學武的婚外戀就是沒有妻子的舉報也難以長久,最終會出事。屏前把寶莉恨得咬牙切齒的人們換位想一想,看著丈夫和情人開房,那個女人能冷靜,冷靜的怕是早沒感情了,何況是外在強勢實則恐慌的寶莉。如果是其他人舉報,或者警察襲擊,那大家估計要同情寶莉了。馬學武把經營婚姻大難題推給情商智商不高的妻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實在過不下去了堂堂正正的堅持離婚好了,婚內出軌實為下策。寶莉不懂馬學武,馬學武也不愿懂寶莉,這從他想挽回情人能看出:馬主任是個好人,但是不懂女人。
馬學武跳江有他自身性格的問題以及在婚姻中的不作為,但李寶莉的兒子和婆婆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是李寶莉平日里的吵鬧甚至是那次舉報所造成。觀眾大部分也是這樣認為的,沒有人深層次分析婚姻中復雜的人性,這也是造成李寶莉真正悲劇的根源。
馬學武臨死前是絕望的,對這個毀了他的女人是刻骨仇恨的。他把情人的照片放進書里,留給了兒子,他要給孩子心里種下一個仇恨的種子,他要用孩子報復妻子,讓寶莉的后半生在"靈與肉"的煎熬、折磨下,不得安息。馬學武夠狠,利用兒子將妻子傷的體無完膚,他從未反省自己的問題,可以說婚姻中的懦弱的男人對女人的傷害是隱形且致命的。
小寶趕走了母親,他能幸福嗎,馬學武讓兒子看到了母親殘忍的一面,他達到的復仇的目的。但他考慮過孩子的心理健康嗎?十年來,小寶沒有像同齡人那樣歡暢的笑過,一直生活在殘缺婚姻的陰影下,在父母中間選邊站,趕走了母親,苦痛、絕望、無奈,也要伴隨終生。
寶莉坐在江邊單薄的背影令人動容。她也應反省自己,人有多面性,她把陽光善良的一面給了外人,卻把粗而惡的壞脾氣發泄在家里,尤其是處理丈夫婚外情問題不留后路走了極端,現實中這類人還不少。為了兒子寶莉做出了讓步,用扁擔挑著行李出了家門坐上了建建的車子,小寶遠遠的看著,面色陰郁。我在想如果沒有建建,他們母子還有回旋的余地,但寶莉接受了建建是否是在和過去裂割,開啟新生活,雖然這個新生活還是夾泥帶沙的社會底層。但建建是能降住她的人,是與馬學武不一樣的人,她不用再事事沖到前面吵架撒潑,她會享受一個女人本有的生活。只是想到兒子,她會痛徹心扉,畢竟人最大的悲劇就是來自親人的仇恨。作品的震撼力度在矛盾沖突中層層遞進,人性的復雜令人深思。
看著寶莉思想保守、不懂變通,一步步走進人生絕路,承受著沖突矛盾帶來的反噬——萬箭穿心,痛不欲生。戛然而止的結局令人意猶未盡,影片將模糊不清的后續留給觀眾,讓大眾去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