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微信公眾號三節課上面,黃有璨的一篇更新:《這一波知識付費即將迎來拐點?》是在用數據說明一個現象,比如得到上訂閱量比較大的幾個大號,他們的打開閱讀量只占到訂閱量的18%,其它屬于“知識付費”領域內的爆款產品,也都出現了差不多的數據,打開率在18%左右。作者給出的結論是,這一波知識付費,可能已經進入拐點。
既然也又在寫作課上學來的,要學會在閱讀的時候找作者的思路。那么就馬上實踐起來。接下來讓我嘗試一邊找作者的思路,一邊來理解作者給出的觀點。
1、什么是“知識付費”的拐點?它是怎么出現的?
前面第一段關于這篇文章背景的交代是作者文章中的:what,即,我準備寫什么。先給出一個觀點:這一波“知識付費”,看起來即將進入到一個小小的瓶頸期。圍繞那些數據證明自己的這個觀點,打開率都下滑到了18%。
第二步作者的思路是:帶讀者一起,來找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即“這一波“知識付費”,看起來即將進入到一個小小的瓶頸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但這只是作者給出的過度環節。)
作者給出的觀點:越來越多的“知識付費”產品泛濫,以及大量“知識付費”產品的良莠不齊。
(作者的思路其實還有一個細節,這一句觀點給出的時候,不是肯定的,而是站在“大部分人看來”的視角。我會想到什么呢?作者應該還會有另外的自己的觀點。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作者是這樣來論證的,一是舉例知乎live,引用了一位Live講者的說法:“所謂知識付費,說白了,就是一部分'壞逼騙傻逼'的游戲!”在知乎,很多人把購買知識付費產品稱為:交智商稅。但是大家更應該關心的是,作為用戶,當我們購買這些知識付費產品時,為我們帶來的價值是哪些,我們能說出來嗎?
在作者分析的這種現象中,還提到了閉門會議上(一塊聽聽組織的閉門會議?),自己被問過最多的問題之一:“我這樣的情況,是否適合做知識付費產品?”還提到了一個擔憂:這一輪知識付費,下半年會不會演變會“劣幣驅逐良幣”式的現象?
這里有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我也想到了自己遇到的一些現象,一起學習的群里面,有小伙伴看到說某大v在賣哪方面的課程,感覺很需要,很想買。馬上就會聽到別的群員說,是很想買,可是自己買過的課程連續聽一個月可能也聽不完呢,很多購買的課程都沒有跟上,索性不跟了。大家也會討論,是該控制一下自己付費的沖動了,支付越來越便捷,但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最大的問題還是,我們如果不能消化并用到實踐中去改變生活,學那么多,它的價值在哪里?
第三步:這幾個現象說完,作者才開始給出自己的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會造成讓“知識付費''進入拐點?
先說進入拐點的現象:
1.“知識付費”產品仍然在繼續增加,甚至是泛濫;
2.普遍上看,用戶們對于“知識付費”產品正在日趨變得越來越不耐煩,或是疲憊;
3.無論是用戶,還是對于知識產品的出品者,“這些知識產品的價值在哪里”似乎也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
作者終于給出了他的觀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三個方面:
第一,此前這一年中看似火爆的“知識付費”,其實是由用戶的焦慮、恐慌和好奇心驅動的。
第二,對于用戶們而言,對于“知識付費”產品的容忍度,注定會是比其他實體產品更低的。(這一點解釋為,因為用戶付出的最大的成本是時間。)
第三,對一部分人來說,“知識付費”其實成為了一種相比其他方式,更為直接、簡單、粗暴的“變現”可能性。(很多人可能更在乎這是個賺錢的機會,而混進知識付費這樣的變現方式中,不是真正打磨自己的內容,而是靠攢來湊一個內容,拿來賣。)
2.有沒有應對的辦法?站在生產“付費內容”者的視角,該更關注什么?
作者思路第四步:進一步探索,站在生產“付費內容”者的視角,到底有沒有什么辦法來應對這個拐點?
先是給出了一個概念:創新技術發展曲線
還是看圖比較直接,比如這一篇文章中,作者說如果“知識付費”是一種新事物,那么也會遵循這個軌跡。
而這里的關鍵是,如果這些都成立的話,即使出現了拐點也不怕,只要可以最終再次重回穩定的發展路線。而從觀點到再次走上穩定的關鍵是:是否可以為用戶帶來某些較為穩定的價值預期。面對用戶,需要關注的兩類用戶價值是:一種是短期價值,一種是長期價值。短期價值就如新鮮話題,熱點等,而長期就比如是:“某家飯店一定能吃到好吃的東西”、“某個公號推送的內容每天都很干貨”、“某個APP一打開就能勾搭到好多妹紙”、“某個課程上完真的能學到XXX東西”,等等。(讀到這里我好像有點突然明白運營到底該去更關心什么了。可以再結合為什么人一定要讓自己的先成為自己的領導者,走在前面,持續給身邊的朋友帶來提升他們自己價值的東西,才是最正確的路。又一次漸悟,笑來老師讓我們讀《領導梯隊》還有他說過的高手因為概念清晰,往往能出手于無形。)
接著看黃有璨的觀點,擁有短期價值,你也許可以在短期獲取到海量關注或收益。但唯有確保了長期價值的成立,你的業務才能獲得更為長遠的生命力。
繼續找作者是思路,這個觀點給出之后,開始展開按這個發展曲線,來分析“知識付費”的發展軌跡。主要是時間上面,2016到2017年初可視為上圖的“紅利期”。而拐點帶來的“泡沫擠出期”,作者預計是半年或址一年之間。
過了“泡沫擠出期”之后,作者說自己個人傾向的答案是“知識付費”會越來越好。因為再來結合一個產品給用戶的兩個價值就會明白:紅利期,就是新生事物剛出現時候的短期價值驅動;而穩定發展期,就是回歸到一些本質東西,也就是會到用戶的長期價值驅動,比如一個產品的效率,效果,知識體系,口碑,服務等。
一個產品,唯有當其可以給客戶提供某種穩定的價值期待時,這個產品才是有長久生命力的。
(還想到了一個人為什么要關注自己的個人成長率。假如你把自己的個人品牌看作一個產品,那么,如果考慮成長率,考慮讓這個產品有長久的生命力,就需要源源不斷的給身邊的人帶來穩定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價值。或許,再來理解領導力的概念,就會更清楚。)
作者給出作為一個產品的創作者,具體該怎么做?
1、盡量讓自己的付費知識產品可以“沒完沒了的產生值得關注的話題”,或者干脆就索性去做一些“半衰期”較長的產品。半衰期可以結合暢銷書和長銷書的概念來理解。就是我們要琢磨我們的產品,打磨的方向是做好了就可以賣很多年的產品。
2、除了常規的內容產出外,盡量考慮加強你的“運營”。作者說運營就是考慮,要多多制造與用戶互動的機會,要考慮讓用戶部分參與到你的內容生產過程中來。
我一下明白了,原來這些都是運營。
3.作為用戶,面對“知識付費”和“知識付費”的拐點,我們該怎么做?
這一篇文章除了學習了作者的思路,更多的是學到了作者的觀點。以及對作者來說,他覺得更應該關注什么,或者是有點理解了他傳遞的價值觀。
運營的本質是什么?還有點明白了,打造一個有生命力的產品應該更關注能給用戶提供長期穩定的價值。
再來考慮一個點,作為“知識付費”內容的用戶,面對“知識付費”和“知識付費”的拐點,我們該怎么做呢?
我嘗試簡單總結為:不要著急和焦慮。即使不出現拐點,你也不會錯過什么。問自己目前階段什么最重要?同樣甄別能力更重要,我們要選擇那些更能為我們提供長期價值的內容上面。持續的優質內容的輸出者,最好是持續的踐行者,這些更值得我們去選擇。
而站在運營的角度,再來考慮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就會明白,唯有先成為自己的領導者,持續不斷的精進成長,才有可能讓我們運營的這個個人品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公眾號:三節課——這一波知識付費即將迎來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