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屆說“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兒子今年七年級,早晨作為父母的我們還睡著,他就自己起床6:20準時出門上學去了,初中的老師不再要求家長批閱作業,寫作業也幫不上忙了。深深的意識到原來父母的有效期真的是只有十年,現在只能以朋友、導師的角度去引導他了。回顧兒子走過的小學六年,自己踩了那么多的坑,到四年級才開始學習如何去做更懂孩子的媽媽,有很多的習慣都沒有養成,有點遺憾。又到了開學季,身邊親朋好友的幾個孩子都上一年級了,關于一年級的習慣養成,我想談談我的經驗和學到的一些知識。
一年級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主要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生活習慣養成好,日常慣例少不了
一年級的小豆丁,家長的陪伴是主要的。一天的日常慣例就是將一天所作的事情都形成計劃,然后變成習慣。孩子每天的生活包括起床,洗漱,上學,放學,寫作業,閱讀,玩耍以及睡覺前的準備工作等等,這個要根據自家孩子實際情況來制定。
我網上找了兩張日常慣例表,可以參考。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制定日常慣例表的時候,要由孩子和家長共同商議決定,尤其是孩子的意愿要尊重,因為只有孩子自己制定的計劃,孩子才會樂于去自發主動的實施,也就是孩子的內驅力才能激發出來。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只有孩子自己想要去學去做的時候才能真正的學好,孩子也才會快樂地學習。
二、學習習慣養成好,計劃目標要明確
學習習慣我們就說寫作業和閱讀這兩件事吧。
關于寫作業,目標肯定是作業寫的又快又好。
說到快,就不得不說孩子時間觀念的養成了,一年級的小豆丁,可能有些孩子對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這樣的時間長度還沒有明確的概念,我們就需要借助一個工具,那就是沙漏,來讓孩子直觀的感受時間的流逝與長度。比如抄寫生字需要大概15分鐘,就使用15分鐘的沙漏來計時,慢慢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時間觀念就建立起來了。比如閱讀、洗漱等等都可以用沙漏來讓孩子感知時間,從一開始就不要養成磨磨蹭蹭的習慣。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這也是家長必須灌輸給孩子的理念。
就拿寫作業來說。一開始要幫助孩子學習制定每天的作業計劃,可以用專門的家庭作業登記本來記錄作業,完成一項就可以標識一項(可以用貼畫、印章、打鉤等等的有趣的方式),這樣子孩子的計劃感和目標感就會逐漸養成,就不用家長操心哪個寫完了哪個沒寫完這樣子的事,也讓寫作業真正變成了孩子自己的事。當然寫完作業也要讓孩子自己檢查哦,檢查的習慣可以讓孩子考試少失分。
三、鼓勵最是少不了,自信樂觀最重要
在簡尼爾森《正面管教》中講,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孩子需要鼓勵,就象植物需要水。”——魯道夫.德雷克斯
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們感覺更糟?這是以懲罰為前提,是真正的荒誕。想想上次你感覺被其他成年人責罵和羞辱了。你會想:“這是如此的有幫助,我真的很感激,我現在做的好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向你請教我所有的問題。”不可能。事實是,當兒童(和成人)感覺好時,他們會做的更好。
1.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感受到鼓勵時,不當行為就消失了。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走過來,天真無邪地對你說:“我是一個孩子,我只是想有所歸屬。”你會生氣嗎?會以任何方式讓他失望嗎?當然不會!要一個成年人認識到孩子內心的沮喪,并予以鼓勵,而不是更多的阻止反應,這很困難。我們很容易就用自己的負面方式來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做出自動化的反應,而不是回應。
2.通過“糾正前先鏈接”來鼓勵孩子。
大量的研究表明,除非我們先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否則我們就無法積極地影響孩子。而一旦有了情感連接,孩子們就會接受相互尊重的糾正。
通過確保愛的信息得以傳遞,建立親密和信任,而不是距離和敵意。連接帶來安全和坦誠的感覺,鼓勵,聆聽,看見孩子,讓他們有勇氣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面對挑戰。
3.這套工具卡的每個建議都幫助孩子感到鼓勵,發展有價值的社會和生活技能,幫助他們感到有能力。
鼓勵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正面管教與其他的育兒體系最大的不同就是, 他不僅僅只關注行為, 更多的是關注內心感受。?當我們努力鼓勵別人和我們自己時,實際上是在幫助發展勇氣以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鼓勵以多種形式出現。每一個正面管教工具的設計,都在幫助孩子們感覺更好(鼓勵),以使他們有動力做的更好。
定期給孩子寫鼓勵的話,小字條,也是“鼓勵孩子”的很好的一種方式。鼓勵的話,從孩子的感受出發。家長抓住細節,激發孩子的自我評價和內驅力。
比如:
1. 原來你可以想出這么多辦法來解這道題,而且還有一些是很創新的!
2.?你考了92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為你高興!你怎么看?
3. 這么遠的路,你可以自己地鐵轉公交回來,我對你的獨立能力很有信心!
4. 今天早起10分鐘,按時到了學校,感覺好很多。希望你堅持!
鼓勵用對地方,孩子會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并同樣以真誠回報。
比如我們在孩子主動幫助收拾碗筷時說一句:媽媽很高興你幫我一起做家務,這樣餐廳很快就變干凈了。這就是正向積極的鼓勵,孩子會認為自己的付出有價值,自己的勞動被認可,認為自己是被重視的。
鼓勵用的不恰當,則會讓孩子和大人兩敗俱傷。
第一種不恰當的鼓勵就是混淆鼓勵和表揚的界限。
表揚強調的是結果而非過程,通常會以夸張的口氣被表達。還是前面孩子幫助收拾碗筷的例子,表揚的話,家長會說:寶貝你真棒!做的真好!相反,鼓勵強調的是“做”的過程而非結果。鼓勵一個幫忙做家務的孩子,家長應該說:寶貝今天進步很大,收拾碗筷的動作都比上次麻利呢。
生活中,表揚很容易,因為不用動腦子啊!“寶貝做得好!”“寶貝真厲害!”“寶貝你是最棒的!”此類話不經大腦就可以脫口而出。
鼓勵則不同,它基于家長對孩子做一件事的過程進行觀察,基于家長對孩子成長點滴的參與。只有這樣,才能說“非雞湯型”具象化的鼓勵話語。
第二種不恰當的鼓勵就是我犯的這個錯誤,從大人的角度出發,認為“是時候給孩子鼓勵”,而非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們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想聽到家長的鼓勵。
生病時,孩子并不想聽大人說“勇敢點兒,病才會好”,小小的身子就想賴在爸媽的懷里尋求慰;
害怕時,孩子也不想聽“大膽點,這沒什么好怕的”,恐懼的眼神就想和爸媽溫暖對視;
委屈時,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這點傷算不了什么,寶寶最勇敢了”,扁著嘴的小人兒就想撲進爸媽懷里大哭一場。
讓孩子釋放悲傷、發泄憤怒、盡情流淚,而不是一味壓抑本能,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硬要求他們大膽、勇敢,不僅鼓勵不能奏效,還會起到相反作用,導致孩子認為自己達不到家長的要求,變得更加膽小。
最了解孩子的人是孩子自身,在他們尚未長大、仍需我們指導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細心再細心地觀察孩子,在充分了解他們想法的前提下,做到恰如其分的鼓勵。
踐行實例分享:
孩子的班上有組織每日故事會。媽媽一聽說故事會,就熱情地邀請孩子,孩子第一時間就是非常堅決的說不要在臺上講故事。媽媽看到孩當下的反應這么堅決,就不再反復談及這個事。
過了一段時間,等孩子玩的比較開心的時候,?她就和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可能比較害怕,不想站在臺上,在班里講故事。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站在講臺上,不管你講的怎么樣,你都可以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你能勇敢地站在講臺上,就已經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同時這個媽媽也把孩子不愿意上講臺這個事情和老師做了交流和溝通。老師也一起鼓勵孩子。(大家看到嗎? 媽媽把上臺講故事這個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細小的步驟。先上臺,站在臺上就可以了。)
第二天她發現孩子真的勇敢地站在臺上。盡管第一次上臺孩子只做了自我介紹,而且拿著書本站在臺上很久,大概一分多鐘。
這個媽媽很智慧,回家就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開不開心,孩子說很開心。有沒有講故事,孩子就不說話。 寶媽就指著情緒臉譜問孩子當時是什么感受,孩子從情緒臉譜里指了一個表情, 這個表情是無助的表情。
孩子是很厲害的,她不用通過閱讀文字,而是通過識別面部表情來識別感知情緒。?媽媽就接著說,原來你今天在講故事的時候心里感覺很無助。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會這樣子。第一次站在講臺上覺得無助很害怕,因為臺下有很多小朋友和老師。?媽媽覺得有這個感覺很正常。(大家看,這個過程,媽媽在認同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情。)
但是你知道嗎?你能夠勇敢地站在講臺上,你真的可以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你特別的勇敢,非常勇敢地克服了你覺得你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已經勇敢地站在講臺上了。(大家注意到了嗎?這位媽媽再一次鼓勵孩子關注自己的優點、進步,而不是完美的結果。)
當時孩子反應的特別的開心。然后他們又繼續和老師做了溝通和交流。老師也想了個辦法。也設定了第二個小目標。 問孩子最喜歡站在臺上做什么事情。孩子說是唱歌——唱小星星的歌。
老師就邀請孩子上臺表演,孩子真的就勇敢地把小星星這首歌唱完。 大家看到了家園合作,從孩子熟悉感興趣入手,讓孩子體驗了成功的愉悅感,又鼓勵孩子下次大膽去嘗試,站在講臺上。
回到家,媽媽拿出情緒臉譜,問孩子今天上臺的感覺。這次孩子就指出憧憬、自豪的、驕傲、好玩的幾個表情。 孩子感覺特別好,媽媽就趕緊鼓勵。媽媽鼓勵說,寶貝,你看還記得嗎?剛開始,你不想上臺參加美麗花故事會。再到你第一次上臺很緊張,無助害怕。今天你第二次上臺就能夠完整地唱一首歌。同時你覺得很開心,很自豪,這個過程怎么樣?孩子說好玩,很開心。然后媽媽又鼓勵孩子說,媽媽看到你一步一步地克服心理的恐懼。去完成了這件事情。媽媽看到你的努力,媽媽覺得你真該為自己感到驕傲。這個過程又讓孩子去體驗自己努力的一個過程和變化。
最終到第三次,孩子就主動舉手要求上臺講故事。盡管孩子講的不是很完整有邏輯性,但是這位媽媽同樣還是回家用情緒臉譜問孩子感受。 再鼓勵孩子說,再有下次機會上臺,我們把故事講的更好一點,我們可以怎么做?我們可以多復習幾次。于是媽媽就發現接下來幾天孩子就主動找媽媽復習,同一個故事。到最后一次上臺,孩子真的把這個故事邏輯、完整連貫地講好。可以看到孩子的進步是非常大的。媽媽特別感到意外,孩子會進步的這么大。
鼓勵是一個特別好的工具,去幫助孩子發展出自信勇敢的品質。
今天的分享就這么多,愿我們都能成為更懂孩子的父母,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