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篇文章介紹第二本繪本:《北京的春節》。文:老舍(現代著名作家);圖:于大武(著名畫家)
推薦理由:呼喚關于春節的“集體記憶”。
如果說上一本《團圓》講述了南方春節的故事,下面推薦的這本《北京的春節》講述的完完全全是北方的春節,生活在北方的朋友會更有親切感。
《北京的春節》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老舍先生是語言大師,他用充滿北京味兒的樸實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
著名畫家于大武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用國畫的表現方式畫出了老北京的風情,精準還原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老北京”。
從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到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到除夕貼春聯,一家人守歲,再到元宵節逛燈會春節進入高潮,最后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一幅幅畫面,有老北京的城墻、胡同,有小朋友感興趣的玩具,有北方的特色小吃,非常生動,體現了原汁原味的春節民俗,呼喚我們全體中國人關于春節的“集體記憶”。
畫卷一: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畫卷二: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畫卷三: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
畫卷四:
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畫卷五:
除夕,街上擠滿了人。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
畫卷六:
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
畫卷七: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
畫卷八:
繪本最后,還畫出了很多老物件,比如拉洋片、木偶戲、剃頭挑子等,很多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還有一些民俗,比如逛廟、逛天橋和聽戲,給老人順星、祈壽,現在已經逐漸消失了。大人給孩子講述的時候,孩子會很好奇,反倒會增加很多趣味。
這本繪本,既表現了北方春節的隆重與熱鬧,也展現了中國民俗的溫馨與美好。一幅幅繪制的畫面就像一幀幀珍貴的電影鏡頭,鮮活的老北京春節景象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團圓和熱鬧,更是中華民族流傳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講述《北京的春節》,就是要讓孩子記得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流淌在血脈里的尋根、尋親、尋祖的一種重要儀式,是歡聚一堂共同期盼美好春天和安寧生活的一種文化傳承。
推薦這本繪本,就是呼喚關于春節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