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短期記憶喪失癥,有一部電影《記憶碎片》,導演是克里斯托弗·諾蘭。
主人公發現自己患了罕見的“短期記憶喪失癥”,他只能記住十幾分鐘前發生的事情,為了讓生活繼續下去,更為了替慘死的妻子報仇,他憑借紋身、紙條、寶麗來快照等零碎的小東西,保存記憶,收集線索,展開了艱難的調查。
抽絲剝繭之后,真相呼之欲出,簡單之至卻又殘酷無比。
人類為什么會喪失記憶?
知乎上的一個回答《記憶碎片》(Memento)這部電影如何?介紹了一個早年的實驗。
H.M.出生于1926年,他因為小時候一次事故而患有癲癇癥。到了他27歲那年,癲癇已經嚴重到讓他沒法做任何事。研究表明,他大腦里被稱為“海馬”的一部分腦組織與他的癲癇發作有關。在藥物治療完全失敗之后,H.M.希望找到一位醫生幫他切除海馬,以根治癲癇癥。那是一個對大腦功能的認識還十分淺薄的時代,但居然真的有一位不怕醫療事故(無知者無畏)的醫生同意為他做手術。他為H. M.做了開顱手術,用一根小管子吸出了海馬以及周圍的腦組織。
手術的結果是,H. M.的癲癇癥狀大為好轉。但手術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H. M.喪失了手術之前10年左右的記憶,更糟糕的是,他從此對新信息的記憶不超過20秒——他不能再形成新的記憶。后來科學家們才了解到,海馬是與我們的記憶關系最密切的腦組織,H. M.的大部分記憶功能因此被徹底搗毀了。他的大腦似乎被永久凝固在了手術的那一天。
簡單來說,大腦的記憶和海馬直接相關。切除了海馬,就是消除了記憶。你要問我喪失記憶的真實感受是怎樣?告訴你,如下圖。
《攻殼機動隊》也許是人類的下一種形態
記憶喪失,換個說法就是把記憶被輸出了大腦。那如果反過來,是否可以把記憶輸入大腦呢?
我在《技術再不發展,人這臺舊機器的硬件性能,就要跟不上時代了》里有寫到:
YC總裁Sam Altman在和Elon Musk的對話中提到“人類這種生物太慢了。” 也許和《攻殼機動隊》一樣,通過一個高帶寬的接口連到我們的腦部才是未來的方向。
“人類這種生物”太慢了的意思是,人類的大腦,在信息的輸入(IO)以及信息的處理(CPU)這兩項指標上,相對于計算機來說顯得太慢了。
而《攻殼機動隊》中的主角草薙素子,把數據線直接連接到脖子后方的接口,借以提高獲取信息的速度(提高帶寬)。也許這真的是人類的下一種形態。
如果搞清楚這些,人類可能將不再失憶
去年底有篇文章在網上很火《陳天橋的大腦在孕育什么新傳奇》。
美國時間12月6日,陳天橋先生和雒芊芊女士向加州理工學院捐贈1.15億美元,用于在加州理工學院啟動涉及全校范圍的腦科學研究行動,為腦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獨一無二的環境。
除了投資,現在陳天橋和妻子雒芊芊的主要精力放在慈善和公益事業上,目前重點關注腦科學的研究與發展。他們成立了腦科學研究學院,計劃拿出10億美元作為第一階段的投入,和國內外頂級研究機構、大學協力,探索大腦感知對人類行為和健康的影響,整個探索有三大主題:大腦探知,大腦相關疾病治療,大腦能力開發。
在大腦探知方面,將深入了解大腦如何對信息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形成感知,進而如何將感知轉化為想法、情緒、決定、行為和記憶;
在大腦相關疾病治療方面,將從兩個主要方面著手。一是精神類疾病,如躁郁癥、情緒問題、長期疼痛、精神分裂和其他精神問題;二是腦部退化性疾病,如失憶癥、震顫性麻痹和運動神經元疾病;
在大腦能力開發方面,關注的三個重點是:腦機接口技術(BMI);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
南加州大學最近宣布,已經可以把人的長期記憶存在一個芯片里。在加州理工,可以用芯片直接植入癱瘓病人,病人用意念控制芯片,芯片直接對機器發出信號。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給你打一針,相當于納米級的電子收發信號,它可以自動分布在腦皮層和大腦里接受和傳播信號。如果這個技術成熟,人腦里有芯片,人與人之間收發信息就不用通過電腦、手機了。
我們仔細看其中的兩個研究領域:大腦探知和大腦能力開發。大腦能力開發中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是信息輸入的媒介。腦機接口技術(BMI)是為了提高輸入/輸出帶寬。大腦探知是為了搞清楚信息輸入以后的處理過程。人工智能(AI)是為了在完成信息輸入之后,協助人們完成閉環的決策。
如果我們都能搞清楚這些。預防了疾病,保證大腦長時間完全高效的運轉。增多了信息輸入的媒介,提高了信息輸入的帶寬。理解了大腦的運轉方式,充分利用100%的運算性能。最后借助外部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提高人們輔助決策的能力。人類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
借用圍棋世界冠軍八冠王古力在2:0輸給了Master之后的一句話結束此文:
致最好的時代or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