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是清代學者王永彬的儒家通俗讀物,與洪應明的《菜根譚》,陳繼儒的《小窗幽記》共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今天簡要談談該書的一些思想:
1.教子弟于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于平日,不可無憂勤惕(tì)厲工夫
教子弟于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孩子年幼時,就應該開始進行正確的教導,他們才會擁有坦蕩正派的舉止氣概。所以,越小時候介入其生活,越容易樹立正確價值觀;等到孩子都和你一樣高了,就很難教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很難糾正過來。到了成年,就不要枉費心思去說服別人;榮格有一句話:你連改變比人的念頭都不要有。這是真理,除非自己想改變,否則說再多沒用,人家只會覺得你啰嗦。
檢身心于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平常生活中,就要常常對自身進行反思檢討,不能沒有長遠思考的功夫,不能不小心謹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光需要放長遠一些,才能較為順暢地走在陽光正道之上。
2.與朋友交游,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圣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與朋友交游,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結交朋友,需要學習到他們的長處,這樣才能從中獲益。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不要光說些沒有意義沒有營養的抱怨之語,應該多談論談論有助于彼此成長的思想,多聽對方言論,多觀察他們優秀的行為;勢必有自己值得學習的地方;同樣夫妻之間,也應該多看對方優點;這樣會覺得彼此之間更為可愛。
對圣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讀圣賢的言辭教導,必須要在平時去實踐,這樣才算是真正地讀書。讀書讀得再多,生活中不去運用,等于白讀;所以讀書無用論,有一部分是糟蹋在了這一步;你讀了很多,滿腹經綸,可是從來沒有在生活中使用起來;當然起不到效果。
3.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貧無可奈惟求儉:貧寒艱難無可奈何之時,唯有勤儉持家。不能開源當然要節流;不然入不敷出,勢必給自己種下麻煩之事情。對物質越講究,也就越難以忍辱;比方說人家不抽煙,你一天不抽一包煙就忍不了,而且非要抽好煙;拋開健康不說,這就決定了你的開支必然要超過他人;還有喝酒,喜歡去旅游,喜歡購買衣服,喜歡開豪車,喜歡住大別墅,喜歡吃海鮮,喜歡整容,其實都限制了你,感覺哪個都不能少,開銷壓根降不下來,那就活得很累。
拙亦何妨只要勤:資質愚笨不要緊,只需勤懇付出。也就是那一句耳熟能詳的勤能補拙,當然勤奮了也未必能成功,但是不勤奮一定不能成功,天上至少不會掉餡餅;所以逆境之中,多做些積極正確的事情,就多一分希望;但是又不要把期待定得太高;比如通過勤奮就能變成富豪,能夠住大別墅,有多少傭人伺候你,就能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因為目標定得太高,未能實現;在實現過程中,也勢必會感覺人生艱辛;畢竟成功人士是少數,大部分人只是普普通通罷了,目標設立得一定要合理,符合你的現狀,符合你的個人能力。
4.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牢固妥當的話,往往是普通的話;所以能聽取的人不多。很多人求各種法門,但是人家說出來,覺得這不是我早就知道的嗎?甚至不相信,就這么簡單?比方說老子說獲得幸福的方法,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就是“柔軟勝剛強”,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他偏偏不信,說“柿子拿軟的捏”也是真理;聽不進這怎么辦?孟子說“人性本善”,他偏偏不信,非要信另外一個大圣人荀子的“人性本惡”;這永遠都是矛盾的;所以我們其實連很多圣人說的話,都不相信;何況生活中普通老百姓講的話。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安分守己的人,就是享受快樂的人,可惜能做到安分守己的人很少。知足常樂的人勢必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樂。如果永遠不滿足,永遠有沒有達到的目標,勢必一生都不幸福。
王永彬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聊聊八卦,聊聊生活,與親朋好友暢談人生的溫馨美好情境。
《圍爐夜話》主要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勤儉等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