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臨近年關又是幾家歡歡喜幾家憂愁的時刻,個別女孩子真的很恐懼過年,無外乎擔心:媽媽又要嘮叨這些年自己的不如意;因為生了女孩被奶奶看不起;兄弟姐妹間不和氣……
而我是比較幸運的,我的媽媽不但不啰嗦,而且有自己的處事標準和拯救方式,步入中老年階段依然活出了自我,即便“漂”在我身邊依然漂出新高度。
勇敢走出困境
我的媽媽從小是被外公外婆抱養(yǎng)的,外婆結婚好幾年沒有生育,無奈之下抱養(yǎng)了我的媽媽。剛開始養(yǎng)父母對她很好,也許是她給家里帶來了好運,后來她的養(yǎng)父母陸續(xù)生下了妹妹和弟弟,尤其是生了弟弟以后,畢竟不是親生的,自然媽媽就被邊緣化了。
外公外婆不但對媽媽的愛分享給了自己的親生孩子,媽媽還成了弟弟和妹妹的保護神。放學后,弟弟和妹妹從托兒所回來后,媽媽就要陪著他們玩,看到小伙伴們玩踢毽子、跳皮筋和扔沙包的游戲,媽媽只有羨慕的份。晚上吃完晚飯,媽媽才能去做自己的作業(yè)。
工薪階層養(yǎng)三個孩子本來有點壓力大,外婆有意無意會把這種壓力發(fā)泄到我媽媽身上,媽媽能做的就是考出好成績、帶好弟弟妹妹和做更多的家務。
那時候工廠里每周只休息一天,外婆難得休息還要去商店買東西,再蹬著縫紉機給全家做衣服,外公喜歡出去下象棋,媽媽只好踩在凳子上站在院子里的水池子前洗全家的衣服,冬天里小手起凍瘡是常有的事。
媽媽終于熬到上初中了,外婆就開始發(fā)話了:“要是能考上中師畢業(yè)就能有一份工作;考職工技校也行,畢業(yè)回廠里當學徒工;上高中就別想了咱們家也供不起,考大學也是不確定數?!?/p>
媽媽那時候心里明鏡似的:“上職工技校畢業(yè)后回廠里工作,一輩子也走不出工廠,只能走父輩的老路。”
初中三年,媽媽除了輔導她弟弟和妹妹的功課,幾乎是玩命狀態(tài)學習,每天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穿梭在家和學校之間。周末也在家刷題,長期用腦狀態(tài),媽媽本來就瘦弱的身板,更加單薄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考那年,媽媽以絕對優(yōu)勢考取了中師主修數學。
家里房子緊張,媽媽平時和她妹妹住在一間小屋的上下鋪上,她的弟弟只能在客廳的角落搭一張單人床。媽媽住校以后,弟弟迅速占領了她的床鋪,外婆順其自然地拆掉了客廳的單人床,如果媽媽回家,只能在沙發(fā)上將就。
學校在城市的東郊,一個學期媽媽幾乎不怎么回來,偶爾回來也是白天回來吃頓飯晚上回到學校——起碼宿舍有她一張床。
學校每月補助30元的飯票,菜票得自己花錢買。自從到中師讀書,除了第一個月外婆給了媽媽10元錢購買生活用品,媽媽再也沒有要過家里一分錢。她在學校相關部門的安排下當了一名小學生的 家教,每周上門輔導三次,周日上午指導學生預習下周的功課,每月15元的工資,學生家長還提供一輛自行車。
15元雖然不多,但是夠媽媽一個月的菜票和日常生活開銷。
本來暑假媽媽還想繼續(xù)當家教的,卻被外婆召喚回家給她的弟弟和妹妹輔導功課,外婆的臉色終于緩和了許多。鄰居家的孩子也愿意跟著媽媽學習,外婆臉上自然有光彩,鄰居們也知趣,直接給錢不好看,總是給媽媽買成衣服,裙子、皮鞋都有。
熬到三年畢業(yè),媽媽被分到郊區(qū)的學校當老師,每個周末外婆都要求媽媽回去,并不見得是多想媽媽,而是給媽媽的弟弟和妹妹補習功課,并且要求媽媽上繳部分工資,并且美其名曰:“這些年養(yǎng)活你不容易,要學會感恩。”
就這樣,媽媽18歲參加工作,每月一半的工資都要上交給家里,剩余的一半媽媽還要支付自己的生活費,買衣服都得計算著。
工作的第二年,媽媽參加了自學考試攻讀經濟學的大專課程,每年有兩次考試的機會,過關12門功課就能享受大專待遇。
這個時候,有人開始給媽媽介紹對象,也有同事追求媽媽,可是外公外婆的態(tài)度很堅決:“即便結婚每個月也要給家里交工資?!?/p>
媽媽明白:只要自己在家鄉(xiāng)一天就會被家庭繼續(xù)盤剝!
媽媽用最快的速度拿到專科畢業(yè)證,暑假里在同學的幫助下,悄悄報名參加了西部志愿者的招工考試,被錄取并且分到了一個邊境團場場部學校當老師。
敢于抗爭
當時西部的條件有限,學校都是平房冬天還要在各個教室里升火爐,宿舍也是如此。剛開始不得要領,半夜火爐熄火,媽媽沒有少受凍。
工作一段時間后,彼此了解,有熱心的同事給媽媽介紹的男朋友就是我的爸爸。當時爸爸剛從部隊復員回來被分在武裝部工作,爸爸喜歡媽媽的安靜性格,而媽媽則欣賞爸爸的剛毅和陽光的性格,就這樣互相欣賞的兩個人終于走在了一起。
爸媽結婚的時候,大伯和大媽已經結婚好幾年,堂哥也有4歲了,長子長孫備受爺爺奶奶的疼愛,況且大媽還是奶奶的遠房親戚,結婚后一直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個大院里,經濟上幫襯是自然的。
我的出生并不討喜,奶奶無所謂,而爺爺則嚴重重男輕女,早就給堂哥把高中的書籍買好了,人家望子成龍,爺爺則是盼著孫輩能在學業(yè)上更上一層樓。
我出生的第一個春節(jié),爸媽抱著兩個多月的我到奶奶家過年,爸爸抱著我走在前面剛進房子就把我往爺爺懷里塞:“老爹,抱一抱?!?/p>
原以為爺爺會熱情地接受我,爺爺的回話剛好被后來進門的媽媽聽到:“抱什么抱,丫頭片子?!?/p>
奶奶看到這種情形趕忙迎媽媽進屋里,誰知道媽媽根本不為所動,站在爺爺面前不卑不亢:“老爹,話可不能那樣說,你看重的不一定成才,你看不上的也不一定不成才,記住丫頭片子也會長大的。從此以后這孩子跟著我姓張,她叫張曉憶,不配在你家過年,我?guī)е业膶氊惻畠夯刈约杭?,也可以永遠不踏進你的大門一步?!?/p>
媽媽說著就從爸爸懷里把我搶過來:“你在這過年我管不著,我要帶寶貝女兒回自己的家。”邊說邊抱著我往外走。
爸爸急了,用寬大的肩膀攬住媽媽勸慰到:“別生氣 別生氣?!?/p>
媽媽抱住我定定地站在那里要一個態(tài)度,奶奶首先繃不住了,趕忙打圓場:“你老爹就那個性格……”
雖然媽媽給奶奶留了面子,但吃飯的過程中一言不發(fā),除夕的飯桌上空氣異常壓抑,別別扭扭過完了除夕。
性格溫和的奶奶體恤媽媽遠嫁,上個春節(jié)除夕、初一、初二、初五和十五都邀請媽媽過來,可這個春節(jié)媽媽堅持在自己小家庭度過。
春節(jié)過完,媽媽的產假就到期了,媽媽決定請個保姆白天帶我,可是爸爸始終不放心,奶奶又親自上門看我,并且保證:“我現(xiàn)在身體還可以,白天把妞妞送過來,晚上再接回去就好。”
媽媽也不想把關系鬧僵,畢竟這邊沒有親人,于是順坡下驢,就這樣我從小到上幼兒園之前的幾年里,白天在奶奶家,晚上被爸爸接到我們自己家。爸爸出差的時候,媽媽晚上下班住到奶奶家陪著我。
在奶奶家那幾年也是小插曲不斷,爺爺不但重男輕女還家長式一言堂愛冤枉人,有一次爺爺掛在院子菜棚里的溫度計不見了,就想當然冤枉我拿走玩了。
“我沒有拿!”媽媽教育過我,犯了錯誤勇于承認,被冤枉就要反抗。
“就是你干的?!睜敔斠廊粓猿肿约旱目捶ā?/p>
“誰能證明是我干的,你找證明人呀!”受媽媽的影響,我小時候語言功能發(fā)達,反抗精神也是杠杠的,爸爸有時間對著我和媽媽直搖頭,但心里是默認的。
搞錢不停止
在西部小城雙職工家庭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爸媽一直是計劃經濟:媽媽的工資維持家用;爸爸的工資除了自己的零花錢其余都存著。
我上小學后,媽媽一直兼任班主任,每個月都有一定的補貼,自然上班時間要比其他老師提前半個小時。
寒暑假里,別的老師都在享受生活,可是我的媽媽卻當家庭老師給小學生補課,而且語文、數學和英語同步進行,我從小就跟著那些孩子們一起學習。雖然很累,但媽媽補課的收入足以覆蓋當月的生活開銷。
女人對衣服、首飾和化妝品歷來情有獨鐘,可是媽媽一直喜歡休閑裝運動鞋,除了一條配夏天衣服的項鏈再也沒有其它首飾,護膚品也是基礎套裝。
我上高中后媽媽也沒有能力輔導我的功課了,索性去學??醋⌒I贤碜粤?,每個月也有不菲的補助。
就這樣我到外地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家已經在市里購買了新房子,寒暑假里或者爸爸到市里辦事住在家里非常方便,我寒暑假回來爸媽接我也有個落腳的地方。
媽媽管錢有一個原則:哪怕銀行利率再低都存銀行,不輕易和親戚朋友家有過多的經濟往來。
我家的二套房明明首付50%貸款十年,公積金覆蓋后剩余的不多,親戚們問起來的時候媽媽都說:“貸款壓力很大,不節(jié)約都不行?!贝撕蠖嗄?,也沒有親戚家開口問我們家借過錢。
大學畢業(yè)我到外地工作的第三年,媽媽終于退休了,爸爸還在工作狀態(tài),媽媽沒有像大多數退休的同事一樣過悠閑自在的退休生活,而是選擇了再就業(yè)——在一家超市當收銀員,兩班倒,每個月休息4天。
有些親戚看不明白有意無意調侃我媽媽:“真是財迷,那么高的退休金還去打工。”
媽媽總是笑笑:“忙碌慣了,閑不住?!?/p>
其實,只有我明白:媽媽早就把公積金余額和僅有的存款給我在工作地按揭了一套房子,媽媽的退休工資在還房貸。
反觀我大媽一家,這些年一直在爺爺奶奶家里啃老,即便爺爺過世也是如此,有時候忍不住問媽媽:“老媽,你有沒有心里不平衡?”
“不平衡肯定有的,都是爺爺奶奶的孩子,他們區(qū)別對待。不過反過來想想:如果一個人自身沒有造血功能,靠別人輸血只能維持生命體征,說不上體魄健康。錢是他們的給誰是他們的自由,只要不綁架我們小家庭的經濟,我都不會說什么的?!?/p>
由于爸媽計劃經濟,開源節(jié)流,這些年不靠外援我們小家庭的經濟一直處于良性發(fā)展。目前爸媽有自己的房子,我也節(jié)約了房租,偶爾爸媽還能到我這里小住,一家人溫馨快樂不已。
爸媽雖然也希望我早點有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從來不催婚,用媽媽的話說:“目前的社會結婚并不是女孩子的必選條件?!?/p>
親情維護一下就好
從小到我上初中,從來沒有聽媽媽提過外婆家那邊的事情,好像這個話題在我們家是個忌口的事情??墒俏疑铣醵悄甑暮倮?,媽媽突然提出要帶我回老家,詫異中我和媽媽提著許多特產,坐了30個小時的火車到了省會城市,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有點興奮也有點期盼。
下火車轉長途汽車幾經折騰終于到了外婆所在的城市,是舅舅接的我們,外公外婆也算熱情,當晚還給我們在飯店接風。
當媽媽把紅包遞到外婆手里的時候,外婆沒有絲毫推讓直接收下了,可能在以前收媽媽的錢習慣了。
那個假期我跟著媽媽見了她好幾個老同學,都對媽媽噓寒問暖,有個阿姨還給我媽送了一條項鏈,對我也是關愛有加。
離開家鄉(xiāng)17年媽媽終于和外婆一家在一起過了一個平靜的春節(jié),只是小姨嫁到了外地我沒見到挺遺憾的。
讓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媽媽請舅舅幫我們購買了回程的臥鋪票,給車票的時候,車票里還夾雜著6元5角錢!意思再明顯不過,媽媽必須拿出1000元的車票錢。
其實,媽媽媽媽早就在眼鏡盒里放好了1千元現(xiàn)金,怎么會讓舅舅出錢給我們買車票呢?
返回我們居住地的列車上,我問媽媽:“還會回來嗎?”
“大概率不會經常回來,不過每年春節(jié)會給他們寄點過年錢就好,畢竟他們把我養(yǎng)大了?!?/p>
媽媽對外婆家家只是用金錢來維持,對奶奶家的事情也很平淡。
奶奶晚年是和姑姑一起生活的,住院什么的,只要爸爸在家媽媽就不插手,爸爸忙不過來的時候,媽媽也會給奶奶送飯或者陪護,僅此而已。
充實的退休生活
媽媽以前讀書比較多,那時候忙于生活、工作,只輸入沒有輸出過,辦完退休手續(xù)再就業(yè)過程中,工作相對清閑,于是媽媽在自媒體上開啟了寫作生涯。
先是在某條上寫寫家常理短,后來轉戰(zhàn)到簡書平臺,用心記錄生活和感悟,所見所聞所想所思都是她碼字的素材。
終于熬到爸爸退休,媽媽也終止了再就業(yè)生涯,他們立馬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背包旅行。然后生活又趨于平靜,媽媽在家看書碼字、鍛煉身體,爸爸和同齡人下象棋、散步,他們的生活井然有序。
我和老公辦完婚禮,我們兩個就邀請爸媽到我們所在的城市小住一段時間。
媽媽迅速占領了廚房,爸爸負責采購,除了做有營養(yǎng)的早飯,媽媽還給我們準備愛心便當當午飯,每頓飯葷素搭配,一星期五天都不重復的。
爸媽有自己生活,剛開始我們周末邀請他倆,還和我們一起出去玩,后來周末他們兩個習慣性自由行動,探索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體驗風土人情,品嘗美食。
媽媽雖然出身讓人心痛,但是她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平,而是積極自我拯救。
歲月的磨煉讓媽媽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勇于走出困境;學會反抗;不停止掙錢;平靜的心態(tài)維護親情;有一個充實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