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文/染子曦 ? 圖/源自網絡

? ? ? ? ? ? ? ? ? ?有一種孤獨是

? ? ? ? ? 極力掙脫隨波逐流的自己,

? ? ? ? ? ? 嘗試做一些不合群的舉動

? ? ? ? ? ? 一開始總是會被人誤解,

? ? ? ? ? ? ? ? ? 經過這樣的孤獨,

? ? ? ? ? 才有真正與人不一樣的底氣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時候走著走著,突然不知道自己走去哪了。說是路癡也好,迷茫也罷,誰的青春不迷茫呢。這時候就會莫名煩躁、焦慮、不安……

然后,每次讓自己平靜下來只有一個辦法——看書。看書能夠讓我忘記其他的存在,排除一切的干擾,只為尋求內心的平靜。劉同說:“只有回歸平靜,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重新聽回自己的心跳聲。保持自在安寧是破除任何困局的最大武器。”所以,看書是一個尋求內心平靜,找回自我的方式。從剛開始喜歡看書到現在,已經習慣了。也可以說,它不僅是我的習慣,更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一段時間不看書,就會渾身不自在,好像丟了什么似的。

好書是值得看多遍的。嗯,我總是這樣說。

我喜歡這種感覺——即使已經知道了故事情節,已經知道了作者接下去會說什么,還是忍不住看了又看。就好像很喜歡一部電影,你會忍不住看好幾遍,哪怕臺詞你全都記住了,畫面也已存在于你深深的腦海里……

我不只喜歡閱讀,更愛收藏。因為喜歡的書,每次看都會有相同的感動,每次看又會有不同的感悟。

剛開始,我并不喜歡劉同,特別是剛看【誰的青春不迷茫】的時候。總覺得這男人忒矯情,三十幾歲的老男人了,還整天動不動就哭。

后來,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這個“矯情”男了。張嘉佳說:你可以不喜歡,但你不能說別人的小清新是矯情。前幾天看他的睡前故事看到這句,突然就想起了劉同。于是,我又重新看了一遍【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真的,越看越發現,矯情的背后,實在是有太多太多值得站起來為他拍手叫好的地方。他可以在大家都反對的情況下,堅持做自己;他可以在不被理解、不被包容的深夜里,默默承受孤獨,只為實現自己心里那個小小的夢想。怪不得每次他都會被小溫暖感動呢。他經歷了太多大家未曾經歷過或者說未能真正感同身受的孤獨。所謂真正的“感同身受”,并不是說你理解他的感受、想法,而是你真真正正經歷過,那才叫感同身受啊。所以,一般我都不會用“感同身受”發表對某件事的看法,而是“我懂”,“我明白”。

在我們這個年紀,其實有時是很可怕的。因為你一旦表現出一點不合群,你就會被排斥、被孤立。于是,總有一些人忍受不了孤獨,受不了被排斥,選擇了“合群”。但值得慶幸的是,總還是有那么一些人,依舊堅持“不合群”,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喜歡的自己。李尚龍說過:“無論如何,那些有點小成就的人兒,都不合群,就算表面合群,他們的內心,也總有自己的一片世界,他們喜歡靜靜地思考,并且一直向理想邁進。”

其實,努力的人從來沒有孤獨過。

或許你會說,孤獨是一個人成長的必修課,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我想問:“真的嗎?真的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嗎?如果是,那請問:你經歷了嗎?”很多人并沒有真正經歷或體會過孤獨。因為,一旦覺得孤獨,你就會驚慌失措,然后趕緊找人陪。所以,你根本就沒有真正體會到“孤獨”的滋味。

書中有一段話:“有一種孤獨是:極力掙脫隨波逐流的自己,嘗試做一些不合群的舉動。一開始總會被人誤解,經過這樣的孤獨,才有真正與別人不一樣的底氣。”不知為什么,看到這一段,覺得很有感觸,好像說的就是自己一般。可能在別人看來,我這種人的確是“不合群”。當大家忙著各種聚會的時候,我選擇看書豐富自己;當大家的選修課都挑容易過的時候,我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哪怕很有挑戰性。所以,只有真正經歷過,才能稱之為“感同身受”。每當覺得自己被堵得很難受的時候,看看這段話,就會有了動力。沒錯,這都是長大必經的階段嘛。長大、長大,長大不就是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有變化了么。

秋微說她很喜歡內心豐富然而心性單純的人。嗯,劉同就是這樣的人。她揭開了孤獨的謎底:“真正的投入是孤獨的,真正的愛是孤獨的。”其實,當你用心投入到你喜歡的事物時,你會覺得,孤獨什么的,都是小case啦。你都能這么用心、拋開一切外界干擾去做你喜歡的事情了,你還會懼怕孤獨么。就算會,那也是開心的孤獨、享受的孤獨吧。沒錯,要學會享受孤獨。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成長呢?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慢慢學會享受孤獨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