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鬼”,很多人又好奇又害怕,也有人嗤之以鼻,當做怪力亂神的迷信之談。今天我要說的“送鬼”,只是一個習俗而已,喜歡的人可以帶半包瓜子,不喜歡的人大可一笑了之。
素來都知中國其實是個道教民族,佛教大致是從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對,就是那個陰麗華的兒子)。所以很多地方,廟多于寺,江南也不例外。雖然我們通常說寺廟寺廟,但其實廟和寺不是同一回事。什么什么廟、什么什么殿、什么什么閣基本都是道家的場所。譬如紅廟、上真殿、玉皇閣等等,里面供奉的“老爺”有三清、玉皇、關羽等道家仙圣。我就知道你要跟我講觀音菩薩,你只曉得西方三圣之一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可曾曉得慈航真人?(就是你們姑父那佛道雙修的課業先生)所以,無需我再贅述。
所以,吾鄉在一些傳統習俗上,還是依照道家方式居多。譬如,新宅開工需拜個四角,入駐之前要請上一班道士,來將家宅六神(門神、灶神、廁神、床神、井神)收(敬)上一收(敬),取意家宅平安。家中生人過世,總需要吹吹打打做上幾場道場,方顯得尊重死者。再世為人,不免做些錯事,殺些生,惹些冤孽債。死后下到地府,在十殿閻羅面前,能有道法護上一護,來世投個好胎。不去說迷信否,千百年來傳承如此,算是家中小輩對過世長輩的一種寄愿,也能理解。
要說佛道兩家的區別,簡單來說,佛家更像精神領袖,追求脫離紅塵渡化眾生,最終去往極樂世界。道家便如戰士,雖終極目標也是羽化升仙,但聽聞更多的乃是降妖除魔。一方春風化雨好言勸說,一方捏決念咒以暴制暴。
道家和佛家在修行及傳承上也多有不同。和尚師父們總歸是在寺院中的,即便有苦行僧、游僧等,也總是從某個寺院出來,皈依在某個師父門下的,最終去所也總歸是寺院。不曾聽說,哪家的居士曾跟著某位大和尚習得幾卷經書,而后自己收徒傳承的,那絕不合禮法也不合規矩。而道家不同,雖有道觀可依止,但也有很多民間高人習了道法,收徒傳承的,且不在少數。
因我曾祖父生前有位知交,便是位民間道長,所以祖父在我兒時,將一些奇聞異事當做故事講與我聽。送“鬼”,便是其中一件。
據說,當時河北(農村喜歡把村里河北岸的地方,稱之為河北)王家生了個小孫子煞是好玩。小娃娃的阿婆經常抱出去玩,人見人夸。有一次傍晚抱出去串門回來就不對了,哭鬧了一晚上,接連幾晚皆是如此。阿婆到底是過來人,曉得大約是遇到“東西”了,送一送就好了。連夜折了元寶一斤,點一支清香,在孩子頭上繞上一繞,口中還需念叨,大約是:“我們囡囡不懂事,年紀小不經嚇,你看著喜歡,也勿要來逗他,我現在與你一些錢財,你跟我去,拿了便走。隨后便找一處無人隱蔽之地,將元寶和香一同燒了,還需放一些狠話來將“它”嚇一嚇,譬如:你拿了便走,若是再來糾纏,勿要怪我不客氣,找了道人將你收去。”這叫先禮后兵,講的也是個章法。
也有聽說,有人家是出門之后,屋里的人要將一碗水潑出去,講的是覆水難收之意。元寶燒完之后便走,不可回頭,也不可馬上回家,最好是能在外面兜上一圈,或者回家之前,在門口燒上一小堆稻草,然后跨火進門。大致是能將不良信息阻擋在門外。
這一點倒是個傳統,吾鄉去世的人都會送去火葬場,一眾親友會去送行,火葬場這種地方大家都認為晦氣,所以回來之后,會在門口搭上一兩個稻草堆,三足而立。送行的人跨過之后方可進門,隨后還需吃些糖水,有的地方還會做一些面食,叫“死人腳趾頭”,這名字雖有些煞風景,味道倒還不錯。
也有聽祖父說,有的送“鬼”需在晚上12點去到十字路口進行,除了元寶外,還需拿個碗放一點飯,大同小異。半夜去,多半是怕遇上其他過路人,怕其將晦氣帶回去。我少年時,偶在路邊能看見一個空碗,好奇之下便要拿來耍一耍。祖父會呵斥我,叫我莫動。現在想來,多半是人家送“鬼”留下的,祖父怕我沾到晦氣。
老一輩的人大約都曉得一些民間方術,只不過不在臺面上說罷了。送“鬼”之事,古亦有之,歐陽玄在《睽車志·冤鬼》中寫道:“有巫送鬼,自持咒前行,令一童擔羹飯。既行,童覺擔漸重,至不能任。巫曰:‘此寃鬼,難送也。'"
雖不知此法可行否,但大千世界,存一顆敬畏之心是好的。有一些傳統,也是講究一個心安。我想,如當日的小娃在送“鬼”之后依舊哭鬧,多半也是要送去醫院瞧一瞧的。奇聞歸奇聞,不可偏信。需知現代科學能夠解決的事,何必去勞煩那些瞧不見說不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