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接完娃回到家,急急忙忙準備做飯,隊友還沒有回來,等做完飯,打電話問還在路上,過個十分鐘再打還在路上,最后隊友回來了,看到他沖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怎么老是那么晚?隊友也煩躁直接回一句,你以為我想啊,堵車啊,然后爭吵就開始了,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再來說一個案例,看到隊友把碗一推就葛優(yōu)躺玩手機,你怎么又躺那里了?說完更郁悶了。也理解他的累,想要休息,但又想他能立即把該做的事情做了,當隊友出現(xiàn)問題我也想著解決問題,為什么道理都懂,可是脫口而出的話還是那些事后讓人后悔的話呢?比如你怎么老是躺那里玩手機?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本來只是想要隊友來幫助我們,為何說完彼此感覺更不好了,也沒達到實質性的后果。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把玩具搞一地,脫口而出就是,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一地,你的書又沒有收起來,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臟了,諸如之類的,每天都在重復,很奇怪為啥孩子老是犯這樣的錯誤呢?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藝術特別重要,首先一定要走心,還是需要一些溝通技巧的,直到看到《非暴力溝通》里面運用的技巧,才知道我們在溝通中總會遺漏了一些溝通關鍵內容,因此讓我們產(chǎn)生“好難”,“沒用”的沮喪感。
好好說話這件事,我自己一直在不斷學習實踐中,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下這個四個步驟,還是要走心些,多加訓練,每次想要沖口而出的話,先在心里想想如何說。
說觀察到的場景
就比如第一段的場景,我們太急于表達自己的感受評價,結果就出現(xiàn)很多下意識的“指責”,把觀察到的場景用事實表達出來是我們最缺失的能力。
“你怎么又回來這么晚?”-指責,
“我看到你回來這么晚,我很著急”-事實和感受
“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臟了”-指責,“我看到你把衣服弄臟了,這樣媽媽要幫你清洗”-事實和造成的影響。
為什么說觀察到的事情很重要,因為它“對事不對人”,清楚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這樣大人跟孩子更能接受,對小孩子來說只有感受到被接納,才不會一次次挑戰(zhàn)我們來贏得關注。孩子不知道哪里做錯了,只有說出觀察的結果跟影響,這就是告訴他做的為啥不對,才有教育意義。
要學會說觀察的結果,最簡單每次看到隊友跟孩子的問題時,多用“我看到/我聽到”這樣句式開頭,避免用“你”開頭。
說當時具體的感受
說完觀察的事實,談自己的感受是怎樣的,不對這件事做任何評價。面對小孩子大哭大鬧我們要說出她的感受,通常我們不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能接納對方的感受。比如:
“這有什么呢,不要哭”-不接納
“你想把這個東西打開,打不開你很沮喪,這個有點難呢”-接納情緒
“我看到你回來這么晚,我很著急”-感受
“我看到你把玩具撒了一地,我很煩躁”-感受
表達出需要
講出那些需要導致這樣的感受,首先我們要清晰明白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你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愿望,我們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問問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不添加任何指責和批判語言,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一樣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我看到你回來這么晚,我很著急,我想跟你一起吃飯”-需要
“我看到你把玩具撒了一地,我很煩躁,這樣會影響到我走路”-需要
提出具體的請求
提出具體的要求,經(jīng)過前面三個步驟,向隊友孩子提出具體的請求,都這里一般都能接受你的提議改善,這就是四要素具體內容
“我看到你回來這么晚,我很著急,我想跟你一起吃飯,為了趕上一起吃飯,我的請求是:下次你回來早點”-具體請求
“我看到你把玩具撒了一地,我很煩躁,這樣會影響到我走路,為了方便大家走路,我的請求是:玩具玩了之后要收起來”-具體請求
學會這四個溝通技巧,不管跟家人隊友,還是孩子都能提高溝通效率,迅速的解決問題,用這種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愿我們現(xiàn)在所有的努力為之,等孩子們長大后,都能變成毫不費力的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