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上了一節關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課,然而,課后我心中一直縈繞著一個詞——“失敗”。原本以為我對這個課題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在實際教學中,我才發現自己的不足。課堂節奏的拖拉,教學內容的未完成,讓我深感自責。這次的教學匯報,無疑是一次失敗的嘗試。我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了懷疑,對自己的教學態度進行了反思。然而,我知道,沉浸在失敗的情緒中并不能解決問題。我需要從這次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出問題的根源,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一、《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課文簡介: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一篇描寫我國英雄董存瑞在抗日戰爭中英勇事跡的課文。文章講述了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河北隆化的戰斗中,擔任爆破組長的董存瑞,在部隊攻擊受阻的危急關頭,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這篇課文生動展現了董存瑞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英雄形象,彰顯了他堅定信念、敢于擔當、英勇無畏的精神風貌。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們可以了解到我國英雄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犧牲,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同時,課文也教導學生們要學習董存瑞的精神,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二、授課流程
(一)預習檢測環節
在講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這篇課文之前,我精心設計了預學單,目的是讓學生們能夠提前預習本節課的生字詞,課下搜集關于董存瑞的介紹和事跡,以及預習課文內容,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我希望通過這樣的預習,讓學生們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課程開始時,我邀請孩子們分享他們的預習成果。他們回答得還不錯,我們一起朗讀了生字詞,并通過視頻播放了董存瑞的簡介。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董存瑞的英勇事跡,激發他們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本環節教學反思:
在實施過程中,我發現這個環節與我最初的預想有所不同。原本計劃在四分鐘內完成,但由于檢測內容較多,實際上用了八分鐘才結束。這讓我意識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到時間的合理安排,導致課堂節奏變得拖拉。我應該把視頻刪除掉,因為孩子們課下已經預習好了,而且回答得很完美,是我擔心孩子們不了解,重復啰嗦了。
我意識到,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學會放手,休息授課時間管理,確保教學內容的順利展開,并避免類似的拖延情況再次發生。同時,我也會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尋找更加高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課堂效果。
(二)新課
1.在導入新課時,我采取了談話導入的方式,旨在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本節課的主題。我首先向學生們布置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品人物形象,講英雄故事”。這樣的任務設計既能夠讓學生們通過品味人物形象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能夠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讓他們能夠生動地講述英雄故事。
接著,我引導學生們思考,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犧牲換來的。通過回顧昨天學習的李大釗的故事,我巧妙地引出了本課的主人公——董存瑞。這樣的過渡設計,不僅讓學生們對革命先烈的偉大事跡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為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做好了鋪墊。
為了讓學生們明確學習目標,我在課前導語中找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讓學生們齊讀。這樣,他們心中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也就有了方向。
2.學習任務一:
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初識董存瑞”,并要求他們默讀課文,思考董存瑞是一個怎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需要通過閱讀課文,提取信息,形成自己對董存瑞形象的理解。
學生們在匯報自己的理解時,表現得比較順利。他們能夠從課文中找到關于董存瑞的描述,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然而,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由于專注于傾聽學生們的回答,我忘記了跟隨他們的回答進行板書。板書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我意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板書的使用,確保學生們能夠在視覺上得到更多的信息支持。
3.學習任務二
在進行了對董存瑞的初步認識后,我引導學生們進入了第二個學習任務:
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2至7自然段。我要求他們圈畫出文中描寫董存瑞動作、語言、神態和心理的句子,并讀一讀,之后與同學交流這些描寫對刻畫人物有什么作用。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們通過深入分析文中的細節描寫,更加立體地理解董存瑞的形象,并從中感受到作者對人物塑造的巧妙手法。
課堂上,孩子們對這個學習任務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在小組內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彼此分享著各自對文中描寫的理解和感受。在匯報環節,孩子們的回答非常出色,他們能夠準確地找到描寫董存瑞的關鍵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這些描寫如何讓董存瑞的形象更加鮮明和生動。孩子們的朗讀也頗具感染力,他們抑揚頓挫的語調,充滿了感情,使得課文中的董存瑞形象躍然紙上。
然而,我也意識到,在引導孩子們朗讀時,由于我個人引導的不夠到位,導致他們在誦讀時情感的表達并不充分。我認識到,作為教師,我需要在朗讀指導上下更多的功夫,通過自己的示范和更具體的指導,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把握課文的情感脈搏,讓他們的朗讀更加富有表現力。
但是這個環節沒有把握好,總覺得說的少了孩子們感受不深,導致時間過長,影響下面教學環節的開展。
4.學習任務三“講英雄故事”
在“講英雄故事”這個環節中,我給學生們留了兩三分鐘的時間進行準備,讓他們能夠整理思緒,組織語言。隨后,我運用班級優化大師這個工具隨機抽取了一名同學來講述董存瑞的英勇故事。為了確保這個環節的有效性,我還設計了一個評價量表,從故事的流暢度、感情的充沛程度,以及是否能夠聲情并茂等方面對孩子們的表現進行評價。
然而,隨機抽取的孩子在表達上顯得有些吃力,講述的效果并不理想。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隨機抽取,我也應該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表達能力,以便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潛力。于是,我決定讓班里語文成績最好的孩子第二個講述故事。這位學生果然不負眾望,他的講述聲情并茂,情感充沛,將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這次的教學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短板。作為教師,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給予他們適當的指導和鼓勵。同時,我也需要在教學設計中更加注重評價環節,通過合理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
5.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我意識到課堂時間已經所剩無幾。原本計劃中的拓展升華環節和作業布置不得不被舍棄,以避免拖延下課時間。我迅速調整了教學進度,直接進入了對本節課學習方法的總結。我強調,通過人物描寫,我們可以讓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讓讀者仿佛能夠親眼見到、親耳聽到人物。這樣的習作方法,是我們在寫作中可以借鑒和運用的。
隨后,我急促地邀請孩子們分享他們的學習感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于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至關重要。然而,由于時間的限制,我只能讓一個孩子分享了他的想法,便草草結束了這個環節。
我感到非常遺憾,因為課堂的結束意味著我未能完整地呈現我原本設計的教學內容。我本想通過視頻和拓展活動,讓孩子們對董存瑞的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由于時間的倉促,這些內容最終未能展示。這讓我深刻意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好地掌控課堂時間,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充分的展開,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同時,我也需要更加靈活地應對突發情況,確保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三、反思與改進措施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意識到了自己在多個方面的不足,這些失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以下是我對失誤之處的深入反思及相應的改進措施。
1.我在板書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我的板書字體不夠規范,未能做到清晰、工整,這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我計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板書的質量,提前準備和練習板書內容,確保字體規范、布局合理,以便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視覺學習體驗。
2.我在課堂過渡語言方面也有待提高。我的過渡語不夠流暢和自然,這使得課堂節奏顯得生硬,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了改善這一點,我將在備課時更加細致地設計課堂過渡語,確保它們能夠自然地連接各個教學環節,使課堂更加連貫和高效。
3.我發現自己課堂上的語言過于啰嗦,不信任學生,不能把課堂真正教給學生,導致耗時過長,對課堂時長的把控不夠精準。這種情況下,我需要提高自己的語言精煉度,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冗余,確保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同時,我也要加強時間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確保課堂進度能夠按照計劃進行。
4.本節課的課堂環節設計過多,未能抓住精髓,導致教學目標沒有完全達成。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精簡課堂環節,聚焦核心內容,確保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避免面面俱到卻淺嘗輒止。同時,我也要更加注重課堂的實際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能夠有效達成。
本節課的教學失誤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學設計和實施方面的問題。我將以這些問題為導向,積極尋求改進措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通過反思和改進,我相信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