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們每天都在進行。
01閱讀或者說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種想法太過功利性,但也可以看出人思維的開闊性。淺讀,也就是隨手一翻一頁書,或者一頁報紙,亦或是手指點開某某頭條,其目的便是大致了解咨詢,被動接收信息。深讀,打開一篇文章,翻開一本夾著書簽的紙質書,由文而引發(fā)思考,繼而聯(lián)想與你我息息相關的實際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事件,如果以后遇到這類事情該怎么解決,其目的便是“學習”。在閱讀或者讀書中,學習到別人用了10多年或者20多年的經(jīng)驗,這不是比他們多賺了幾十年的時間么?
再回到小標題,你為什么讀書?
有人說為了找好工作,賺更多錢,找個好老婆(丈夫),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說到這,這應該是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沒錯,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因為這就是從小到大,他們一直給我們灌輸?shù)臇|西。但我們不妨進一步思考一下,擁有家庭之后呢?你就不讀書了?其實總結來說答案很簡單,再滿足身體的物質需求之后,再去滿足精神需要。所以,最終目的是什么?精神需要!
恰好今天看了一本書《三觀易碎》,里面就有描述:
左腦那一坨不妨視其為機器,理性以使之精密運轉,為的是適應整個社會的無情大機器,考取讓右腦嘲笑的功名,賺得讓右腦覺得毫無尊嚴的錢,攀登讓右腦唾棄的社會階梯。
而右腦,才是我們的本性與靈魂居住的地方,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意義與價值觀。右腦的夢想與天馬行空,完全要靠左腦的養(yǎng)料來滋養(yǎng)。左腦越精良,右腦越擁有更多時間。
說的不無道理,我們應該承認一個事實,讀書的最終目的始終是離不開精神世界的。
02書的標準
注:個人標準
我是屬于實用主義,對生活沒有啥幫助的不讀,所以一般會提前查看書籍評價;精簡主義,所以小說,散文等文學類看的少,一般看文章標題和正文4段,還沒發(fā)現(xiàn)內容的,果斷棄。所以我引用另外一書中內容表述我對文章的要求標準
關于寫作,我有三個原則:
第一,不寫拗口的大道理。
第二,不寫正確的廢話。
第三,不寫好聽的假話。
我不覺得女人想物質生活優(yōu)越一些,嫁個條件好的男人是多么難以啟齒的事情;我不覺得女孩戀愛的時候全心投入,被所謂的“渣男”傷心傷肺是多么愚蠢的舉動;我不覺得媽媽們把自己的需求擺在孩子的要求前面,是多么自私自利的行為;我不覺得女員工想攀爬到職場高峰,是多么心機的念頭;我不覺得“剩女”們恨嫁是多么不可理解的想法。
(PS:選自李筱懿女士的《先謀生,再謀愛》,文中表達觀點很多與我所想不謀而合,今天才發(fā)現(xiàn)的,還沒有看完書)
比如,有書美其名曰說“找另一半不能看外表而應注重心靈美”。無可否認,確實應該更加注重心靈美。但“我不看重外表”這類好話,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既然做不到就老說承認吧。顏值高的人就是吸引人,這就是別人的優(yōu)點,你再怎么辯解也是事實。顏值,顏和值,漂亮和富有,別人喜歡顏值高的這并沒有錯。但我們還要清楚另外一個道理,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顏值只是我們的第一個篩選條件。
再如,《高難度對話》一書,一聽名字起調很高,事實上轉換為有用信息后,幾句話就能簡單說清楚的
在與別人談話,出現(xiàn)問題,或者即將出現(xiàn)時,我們應該開啟上帝視角(第三方),了解事實,而后控制好情緒,去解決問題而非一上來就追究責任興師問罪。
而作者卻用了幾百頁去強調解釋,說這樣做很重要,但具體落實到實處的解決方法卻從未提及。
03我是如何閱讀的?
打開一本書,文字到腦海中的掃描,自然無話可說。當捕捉到作者觀點時
第一,你需要先確定,這觀點,理論上是否正確。
當然大部分人都是這么做的,但必須注意,一句(段)話正確,并不代表他的所有觀點都是正確的。這就是說服人的一種方法,往往會先寫一些和大部分人深有同感的信息,以此來加大讀者對后面內容的信任程度。
第二,論據(jù)是否靠譜
你還記得我們上學,上初中高中時,老師交讓我們寫議論文,用到的例子么?你再回想一下,曾經(jīng)的議論文或者例子能真正說服你么?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否定回答。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用的例子論證太片面!只關注一個點,而未考慮整個面,或者體。
所以,每次我閱讀時,發(fā)現(xiàn)論據(jù)是什么名人,就會特別留意,如果論點是人所共知的“大道理”,棄!
第三,觀點是否符合現(xiàn)實,符合你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
有許多書,可能會說,“別追求名利”“你是選擇面包還是愛情”“你屬于保守型,應該……”等等等等。或給出建議,或指出錯誤。無可否認,有些內容,比如對你的判定可能是對的,是事實,但建議不一定正確。我舉個極端例子,某個成功人士告訴你,這樣這樣做,你就能成功。你會信嗎?大部分人應該都是回答“當然不會”。成功人士告訴你他的秘訣了,那他以后怎么混呢?畢竟是吃飯的家伙。再這里,我們先理清驗證觀點正確性的方法,就是實際檢驗。所以,正確的事實而引出的“建議”,不一定是正確的,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和檢驗。
第四,觀點涉及選擇,并且支持極端,必然有問題。
上述例子中,就像“選擇面包還是愛情”這個問題,我就叫它“非我即他”類問題吧。從現(xiàn)實角度來說,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選擇只對應特定時間,在這個階段你會選擇前面一個,再過一段時間你又可能改變而選擇后面一個選項。所以,如果不加特定時間,這類選擇意義不大。同時,這也透露另外一個信息,把握度!非我即他,就像一個數(shù)軸上的1與-1,你不可能只待在這兩點,而是一直在兩點之間游走,而后選擇合適的位置停留。
其實以上內容就等于:
你要讀書
你要讀有用的書
你不能光讀書,得思考,得比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別人說的“很有道理”的東西,你別那么容易就相信,多想想,去實踐中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