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讓什么人失業?這是我一直想弄清的一個問題,直到這幾天才有些眉目,覺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我的答案是:所有人!
如果你只關心這個答案的原因而不太在乎思考過程,那么是可以直接跳到最后部分的。
李開復與五秒準則
李開復被國人所知的大多是“創新工場教父”,或者是曾經任職于蘋果、微軟、谷歌等大公司的光環。
但其實另一面,他也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驅人物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他曾在蘋果公司擔任語音技術項目組經理,并應用他的科學研究成果實現看上去非常強大的語音命令交互辦公程序,這程序基本上實現了20多年后羅永浩大吹特吹的“你們都安靜點,別打擾我用我的TNT”。
2017年,李開復就提出了他的五秒鐘準則,即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鐘以內的時間里,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么,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我個人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他的兩本書《人工智能》和《AI·未來》中都把五秒鐘準則作為核心觀念之一。推薦有空閑的讀者翻閱一下這兩本書籍,應該可以獲得不少啟發。
為什么是五秒鐘而不是三秒或六秒,其實這只是一個示意,表示時間很短,人類處理這樣的事情更多的依靠本能反應、感性認知,而不是理性推理,畢竟稍微復雜一些的推理就要超過五秒。
我們暫時可以把人類的這種智能行為稱之為非理性或弱理性。那么就是說,在未來10年,非理性或弱理性的人類智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最近2019年初李開復在達沃斯論壇談論中表示了更多觀點,他認為科技不斷發展是否會帶來失業這個問題,要分短期和長期看,短期因為AI和自動化,會大批取代人類工作;但長期看,科技會創造更多的工作和崗位,需要的技能是和被取代的這批人的能力不匹配的。
泰格馬克的建議
暢銷書《生命3.0》一書的作者邁克斯·泰格馬克,曾在書中談論到科技對于未來人類職業的影響。他認為數字技術以三種方式推動了財富的不平等:
- 新的技術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此而占有優勢。近幾十年來高學歷人群的薪資增幅遠高于普通低學歷勞動者。
- 企業中越來越大比例的利潤流入公司的所有者而不是工作者,占有更多機器的人分到更多份額的蛋糕。新的互聯網巨無霸企業比傳統巨無霸企業擁有更大估值但員工人數少得多,員工獲得的收益占總利潤比例也少得多。
- 數字經濟導致贏家通吃,超級巨星可以用更方便的工具攫取巨大價值。JK羅琳擁有比莎士比亞多得多的財富。
人類哪些職業在未來仍然擁有競爭力,他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 這份職業是否需要與人打交道,并且使用社交智慧。
- 這份職業是否需要創造力,并提出聰明的解決方案。
- 這份職業是否需要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工作。
所以,他認為未來相對不容易消失的職業包括教師、護士、醫生、牙醫、科學家、企業級、程序員、工程師、律師、社會工作者、神職人員、藝術家、理發師以及按摩治療師。
相反的,在可預測的環境下、高度重復性或按部就班的工作則不會存在太久,如電話銷售員、倉庫工作人員、收銀員、貨車司機、面包師以及廚房生產線上的廚師、司機等,此外律師助理、信貸分析師、貸款人員、記錄員、稅務會計師的很多工作內容都可以被自動化,所以用工需求也會明顯縮減。
這種情況下,前景樂觀的職業如導演、演員、藝術家、時尚設計師等職業也將加劇競爭。
泰格馬克也強調,較長時間內,很多職業可能只是部分任務被替代而不是徹底消失,所以每個職業都應加強未來具有競爭力的技能,而不是把太多時間花在學習沒有競爭力的技能上。
比如醫生應該更努力學習如何與病人溝通、分析病人情況并制定有效解決方案,而不是花大把時間去學習掌握分析醫學圖像的技巧,因為現在優秀的人工智能看片子的能力已經達到甚至超越優秀醫生的水平。
再比如財務領域,不要拼命去成為一名靠開發數據算法和數學模型來分析金融事件的寬客,而要成為能夠使用定量分析結果,做出戰略投資決策的基金經理。
在這一部分的最后,泰格馬克表達了悲觀的觀點,即在未來,人類失去的已有工作的機會將會遠大于新技術提供的新工作機會,亦即未來失業人員越來越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了解人工智能將有助于成為更好的公民
微軟首席技術官凱文·斯科特表示,“我認為在21世紀,作為一個有知識的公民,需要對人工智能有所了解,因為你想參與討論,你不想被人工智能之類的東西所取代,而是想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活躍分子”。
他認為,未來世紀的普通人都應該了解人工智能的進化情況,這很難,因為即使你接受過大量的技術培訓,要跟上時代變化也很難,因為這一領域變化太迅猛。
他還提到,制造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專家有責任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可能發生的事情,并使他們的工作成果廣泛被使用。
取代我們的不是AI,而是被AI賦能的人
微軟(中國)的首席技術官韋青在最近一次技術交流會上發表言論,他指出我們需要放下成見,再來審視我們當前的技術發展,而理解我們所處時代的前提就是:
這個時代最大特征就是機器從代替人的四肢開始,已經于無聲處開始代替人的大腦,甚至會慢慢代替所有能夠出現模型的人類能力。
面對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一種人會產生絕對的抗拒心理,不去主動擁抱這種能力,這是有問題的。因為這種能力確實很強大,你不去擁抱的話,那些擁抱這種能力的人就可能在未來淘汰掉你,這很危險。
與其說機器或人工智能、機器智能會替代人,倒不如說掌握了機器智能的人類變成了一種超人類,他們會把不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替代掉。
如何去理解人工智能,韋青的建議是:
- 一定要應用。未來是終身學習的時代,要帶著問題去學習,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 Learning。
- 深度學習的發展不僅僅靠數學和計算機,還要對人類自己的腦神經、傳輸神經、感知神經有所理解。
- 未來每個人一定要在通用能力之上,掌握行業的學習能力。
- 要產生深度學習能力,要有數據、有人才,還要有算法和算力。
科技界都有一個常識,那就是人們總是傾向于高估他在一年內所能完成的事情,但也容易低估他們堅持十年后能取得的成就。
最后韋青指出,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大家一定要明白,第一沒有專家,第二沒有起跑線,第三每天都有新知識新理念出現,我們不要放棄自己,要把握最基本的對自己的自信和信念,認真學習。
人工智能會讓什么人失業?
上面可能有些亂,但很多都是很有前瞻性的觀點。我的一些零散看法是:
- 新技術會加速財富的貧富分化,加劇職業收入競爭。
- 人工智能技術在不同發展階段會對不同職業產生威脅甚至取代。
- 新技術本身并不能直接創造新的工作,但新技術可能提供新功能產生新產品,挖出新需求,造成新生產,進而創造新工作。
- 新需求如果不是完全增量的話,就會壓縮或替換舊需求,再次導致舊崗位消失。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產業的爆發,也造成功能機廠商的倒閉或被并購,也導致臺式機和筆記本產業發展放緩和衰落。
- 人工智能技術能產生多少純增量型的新需求?恐怕并不會太樂觀。智能硬件的確部分的放大了原有需求,但其他更多方面,人工智能大多都是提升工業生產效率或者營銷效率,并沒有產生太多增量新需求。
- 自動駕駛是新增量嗎?不,很可能是減量!更少的汽車,更少的司機,各方面都看不到增量。
未來并不樂觀,只要整個世界仍然被生產效率所支配,只要我們的生活仍然被財富所支配,那么新技術的巨輪就注定要碾壓一切。
那么,人工智能會讓什么人失業?
首先,要關注科技的未來發展動向,確保你所從事的職業10年內不會消失。
其次,要關注科技的當前發展階段,確保你所掌握的職業技能50%以上機器不能完成。
最后,要主動學習和應用你當前職業緊密相關的新技術,以保持不失去以上兩條優勢。
如果要取個名字的話,可以叫做“1050”原則。
附言
- 沒有哪一條物理定律規定未來會更好,殘酷的進化往往才是現實。
- 《人類簡史》赫拉利曾經闡述,物種的進化方向往往和個體的幸福感沒什么關系。
- 沒有哪一條物理定律規定人類一定要工作。不工作不好嗎?
- 人類個體的生存的確需要成就感、滿足感以打發時間,但并非只有工作才能提供這個。
- 比起工作,游戲可以更好的提供成就感、滿足感甚至幸福感。
- 從人類過渡到超人類或者機器人類,游戲是個無痛解決方案。
- 如果你認為我是勸你多玩游戲的話,你就錯了。
- 我是說,五十年后,對于人類來說,游戲會是最后的也是最大的需求。
- 我把那個游戲成為“EndGame”。
- 人在游戲里滅亡,神在游戲后崛起。
每個人的智能新時代
如果您發現文章錯誤,請不吝留言指正;
如果您覺得有用,請點喜歡;
如果您覺得很有用,歡迎轉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