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邊的最后一周,我知道時間已經所剩不多,但我想要做的事情其實也已經都做了。
但是,我想還是有必要再上一趟鼓浪嶼,上次實在是來的匆忙,天氣也不太好。
再會鼓浪嶼,是從另外一個碼頭登陸的,天氣也特別晴朗。
人比我想象中的多,還以為節假日去的話,不會有太多人。現在看來,旺季時間段內不會有人少的時候,除非你能是那只早起的鳥。
從內厝澳碼頭登陸之后,所走的路線也和之前的不一樣。
一條小路走上去,兩旁盡是盛開的花兒。
這才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小島。鳥語花香,海灘陽光。難怪以前那對情侶會選擇留在這里,一待就是七八年。
走著走著,突然想要去尋找下那對夫婦開的小店,名叫花時間。
而我今天再來到鼓浪嶼,就是為了花時間。
導航顯示已經到了,是一座有點時間感的老房子,但是卻并不是他們的花時間le。原來他們的孩子考上了國外的音樂學校,為了孩子的學習,他們便轉讓了小店,陪伴孩子去了。
現在這家易主的小店,雖然還是那座老房子,但是卻吵鬧得讓人并不太想踏進。還是就走了。
來到了上次沒有來過的菽莊花園,買了門票進去。
這是一座建于海邊,臺灣富豪林爾嘉的私人別墅。菽莊花園現在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建于1913年。
和其它很多園林不同,菽莊花園依海而建,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個部分,雖然在海邊,但是一路走來不見海,甚至是到了大門口也見不到海。轉出月洞門后,頓時海闊天空。
進了大門,沿著一條白色海濱長廊走,長廊取名為四十四橋,據說是主人四十四歲時建造的,所以以此為名。
橋下有閘門,可以把還海水引入園內,橋上有渡月亭,亭中有銀聯“長橋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欄。”
想想,皓月當空的時候,富豪林爾嘉和朋友或者家人坐在亭中,聽月下濤聲,應該也很愜意。
從四十四橋上去,是收藏了眾多古老鋼琴的鋼琴博物館,鼓浪嶼一直有音樂之聲的美譽,這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實它是有著音樂底蘊的小島,所以偶爾走在路上,也能聽到從那個房間里傳出來的鋼琴聲。
小島上還有一個音樂廳,會舉辦不定期的音樂會。
鋼琴博物館里收藏的很多都是上百年的鋼琴了,只記得其中有一款鋼琴,鋼琴上的白鍵是象牙制成,據說可以吸汗,黑鍵是烏木制作,而整個的面板都是有桃心花木做的。而這種桃心花木又是極其珍貴的木材品種,甚至都需要部隊派兵去保護。做成的面板上有天然形成的紋路,這種紋路也是隨著時間而愈發明顯的。
或許也正是因為稀少,所以才更加珍貴。
博物館里所有的鋼琴都是華僑胡有義收藏,并且從澳大利亞運回到鼓浪嶼。對鋼琴藝術的熱愛可以說是貫穿了他的一生,所以才能不求任何回報的建造了一個島上的鋼琴博物館。
博物館里不僅有各種鋼琴的展示,還有很多從鼓浪嶼出去的著名鋼琴家的介紹,這才知道,小小的島上走出過很多藝術家。在這樣的地方,估計對藝術再怎么不了解,時間長了,也能熏陶出藝術氣質吧。
博物館里不僅有工作人員的講解,還有短時間的鋼琴演奏。鋼琴和海上花園的結合,實在是為這個地方增添了很多獨特的韻味。
從菽莊花園出來,就拿著相機在小島上的巷弄里隨處,有句話是說,鼓浪嶼上就是適合一個人拿著相機,沒有目的地地去行走。卻是如此,只是你也總是會發現,這個路口好像來過。
都說攝影中的光線很重要,比較好的時間往往是清晨太陽剛升起時,和傍晚太陽快下山時,在鼓浪嶼上,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光影交織的世界。
拐角和光影的絕佳組合,給鼓浪嶼的傍晚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再加上這個時間,人流都漸漸散去,也更顯得安靜。
晴朗的天氣加上足夠的時間,和稀少的人群,這些是打開鼓浪嶼之行的最佳方式。節假日什么的,真的就不要來湊熱鬧了。
趁著太陽正落下,趕上了輪渡準備回去了。遠處的夕陽把海面照得波光粼粼。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我只是想著,什么時候能帶我爸媽悠閑地在島上住上一晚。
再會,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