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有朋友問我喜歡的文人是誰,這個問題,真把我問楞了。我喜歡的文人是誰呢?
你們所說的文人,如果我們稱呼他們為文學家,他們肯定會不高興。
比如蘇軾,你說他是文學家?盡管他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蘇軾肯定不愛這么給他定義,因為他的個人志向,根本不在于文學文字,也不在于書法。我們也稱其為書法家的。
蘇軾的志向在哪里?
蘇軾的志向在經國濟世,在匡扶社稷。他認為自己是宰相之才,用來干大事兒的。
大家想想,古代的這些所謂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包括詩人、詞人,有專業的么?
這些都屬于業余愛好,是陶冶情操的個人愛好,盡管也必須有這方面的天分。
當然,很多人以文學著名于世,但他們的內心志向其實并不在此。
李白,大家都熟悉。不要認為李白生來就是立志做詩人的。
李白年青的時候,身懷大志,自以為是經國濟世的大才。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說的是治國之用,絕非文字之用。
但是,李白有沒有當官的才能另說。至少在皇帝看來,他的才干被詩才淹沒了。
所以,李白最受重用的時候,在皇帝身邊的時候,也僅僅是文工團的狀態。
但仕途不順,并不能影響他的個人生活,他愛好寫作,把心情寫下來,就是詩。仕途不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成就了他的詩歌。
從政沒有機會和業績,大家看到的李白,僅僅剩下了詩歌。這樣對李白來說,可能是非常悲哀的幸運。
好了,那么古代有沒有專職的文學家呢?
還是有的。
比如,柳永。柳永就沒做過官,寫了一輩子的詞。他就是專業的詞人。
但是,大家想想,這是柳永一開始的立志嗎?絕對不是,是不得已而為之,而成為專職詩人了的。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尊稱王維為詩人,他一定告訴你:“哥其實是宰相。”
這當然和古代的取仕制度有關,古代的取仕,都從有文化的人里取,尤其是文章、文字水平要高。這就形成了當官必須文字水平一流的前提。
于是官員里面出文學家,也就成為一個特殊的歷史現象。中國文學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士大夫史。
我們要知道,這和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不同在哪里?大家自己想。我們至少知道,古代中國是沒有作協這個奇葩組織的。
我給大家講這些,其實是想告訴大家我對文學的一個基本看法。文學,在我看來絕對不是文字游戲,絕對不是文采、文筆那么簡單。現在所謂的“美文”,只講文字優美,內容空洞無物,不知所云,這其實離真正的文學太遠,最多叫文字。
這種現象,在散文、現代詩歌里最為泛濫。無病呻吟,只求文字技巧,只看文字華美。無病呻吟,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病。
那么,文學到底是做什么的?或者說文學家的創作動因的什么?
難道就是給大家以美感就行了嗎?截然不能這么理解。
文學是做什么的?文學是表達思想的。一個沒有思想、缺乏對社會問題理解的人,文字再優美,也是爛文,而不是美文。
其實這個問題,也必然是老生常談。老到什么地步?老到老祖宗都早就說明白了。所謂的詩言志,說的是什么?就是詩歌是來表達志向,表達思想的。
我們為什么說四大名著是經典?絕對不是因為故事精彩,也絕對不是因為文字優美。
小說的定義就已經說明白了,只是大家很忽略。小說是什么?
我們看到了阿Q這個文學形象,都記住了,但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讓大家從這個人物形象里認識到國民尤其庸眾的那種劣根性。
這,才是魯迅真正要說的話。
西游記,好不好?好,為什么好?不單純是情節,不單純是文字,而是《西游記》反映的社會現實,作者對社會問題的見解,傳遞給讀者的那些思想,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思考。
我們看孫悟空是一個鮮明的文學形象,那么你從孫悟空這個形象看到了什么?
有人說,孫悟空啊,那可是斗戰佛,是反抗精神,是造反精神,代表的是草根的奮斗。
當然,這種理解完全可以。
但是,如果你深入去思考,孫悟空是一個反抗的形象嗎?
孫悟空的所謂反抗,目的是什么?和歷代農民起義幾乎并無二致。
那不是反抗,只是想把皇帝拉下馬,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
這難道不正是中國歷史朝代的變遷寫照么?
孫悟空也并非被搞得饑寒交迫,他活得很自在啊。他反抗什么呢?他反抗的是體制沒有給他一個大大的官。
他的反抗,不過是向體制的一種要挾,一種撒嬌,不給我官兒做,不讓我滿意,我就鬧。
后來被鎮壓,才知道“天外有佛”,這才老實了。
老實了怎么辦?老實了就投降了。死心塌地地投降給體制了,我們所說的反抗精神哪里去了?
《水滸傳》好就好在投降,《西游記》何嘗不也是一種投降呢?
我們不去爭論其中的細節,我們只是從這部文學作品來看,已經能夠引起這么多的思考。
作者寫這些故事,不是逗著玩兒的,是要表達自己想法的,是要引起你思考的。
偉大的作家,都在這個層面。當今的一些網絡小說,情節奇幻,讀來也很迷人,但是,你讀第二遍嗎?讀完之后,有什么思考嗎?很難。
《花千骨》可以風靡一時,《羋月傳》可以霸屏很久,但是現在呢?誰還提它呢。
所以說,作家寫東西,好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寫東西,必須是“我有話要說”的狀態。
他們作文作詩,絕對不是為了作文作詩,而是要表達,要說話。
詩歌是不是也是這樣?
詩歌也是這樣。但是,詩歌有自己的特點。詩歌和小說相比,詩歌更講究情緒,小說則講究理性。
比如說發怒,魯智深發怒了,小說的手法,是要交代清楚為什么魯智深會發怒,把情節給你展示出來,你跟著魯達一起怒了。
而詩歌要表現發怒,則會直接表現發怒的情緒和狀態,讓你直接引起共鳴。至于為什么發怒,為什么有愛情、為什么哀怨、為什么心痛,倒是不必說的。
比如我們讀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還”,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快詩,表達的是愉快的心情。我們一讀,就受到感染,能體會李白那種愉快的心情。
但是,是為什么愉快呢?詩歌不去說不去解釋。如果是小說,就必須交代情節。
所以說, 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必須要了解作者,了解寫作的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狀態。
因為詩歌本身沒有說,我們就必須從詩歌的背景來了解,來挖掘。
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我們知道,是他被貶路上遇到赦免,這當然是人生快事。這樣理解,就好多了。
當然,也有一些作品,是單純的情愫的。比如李清照的一些詩詞,也包括李白、杜甫的一些作品。
不過,因為我們理解詩歌要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和身世性格,那么詩歌就會豐富起來。
即便是李清照的小詩詞,我們如果結合她的時代,北宋南宋的變遷,我們從李的作品,就能看到時代的影子。她寫的是自己的情緒,也是時代的情緒。
寫時代的前提,是寫內心,寫內心就是寫真實。李清照可能根本沒有想過要寫時代,但她表達出來的真實情感,卻真的表現了那個時代變遷的社會心理。
最明顯的例子是杜甫,杜甫是現實主義的詩人,工作之余寫寫小詩,因為寫得真實,所以成為對時代的寫照。
我們現在看杜甫的詩歌,就能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情感和社會事件。因此,這位詩圣所寫的詩歌叫做“史詩”。這個窮困得吃不上飯的落魄戶,滿腦子都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到死也沒變。
我這樣講,當今的一些小文藝青年,包括老文藝青年,可能感到很不爽。
因為他們僅僅懂得文字技巧,寫的東西僅僅是文字游戲,什么時代啊、什么思想啊,是根本沒有的。這樣的人,如果對我的說法有不認同,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任何的文學,都會表現出所處時代的特征。因此,并不是所有時代都能夠出文學大家的。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真想當作家、當詩人、當文人,那你就先去掉想當作家、詩人、文人的念頭,做好“社會人”,關注社會,關注現實,多觀察,多思考,做正常人。沒有這些做底子,一切都白說。
我對文學是門外漢。我寫不出世界名著,但并不代表我不能就文學說幾句,是這意思不?
當我們去飯店吃飯,我們當然可以挑剔飯菜,甚至把廚師叫過來質問一下。
沒有哪個廚師會說:“你行你上啊!”是吧?
你行你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是腦殘思維。我們說海爾冰箱不好用,不代表我們自己必須會制冷!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