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們為什么要花錢?
毫無疑問,花錢是為了買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具體的產品,也可以是虛擬的服務。選擇花錢去買,而不是自己做,顯然是因為對于我們來說,花錢買東西比自己做產品或者服務更劃算,不然,我們不會去花這個錢。想清楚這個問題,那么,對于老師說的,付費就是撿便宜,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不是因為比較起來相對“更劃算”,誰愿意掏腰包啊。
第二,我們花錢買什么?
看這個公式:注意力>時間>金錢。老師的意思很明確,花錢買時間,把時間專注于注意力,用于打磨提升自己。這個錢到底值不值得花,這個時間省下來有沒有用,這是我們需要把握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人等不了,希望花了錢馬上就能見效,游走于各個成功學,培訓班,以為通過短期培訓,能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這個世界沒有“速效藥”,有也是假冒偽劣產品,副作用非常強烈。不管做什么,理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也常常靠“沖動”進行消費,但是我的沖動是因為我之前早已在心里盤算好了。每一次“沖動”之后,我都會堅決的去行動,金錢只是我沖動付出的很小一部分,以后學習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才是我真正在為自己的“沖動”買單。
第三,我們買了時間要怎么用?
“學習學習再學習”老師一再強調這個事情。只字不差的閱讀,反復理解復盤,最主要的是,踐行。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學成什么效果?每一個花了錢的人,最后的效果都是不一樣。這就在于,花錢之后,我們如何學習實踐。不跟從,不盲從,做我想要做的事情,努力的把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給做好。
知識要點整理:
“凡是能用錢買的其實都是便宜的。”
注意力>時間>金錢,在這個價值觀下,金錢其實是最便宜的東西。
凡是能用錢買來的時間就是最便宜的;凡是能用時間換來的注意力持續就是有價值的。
思考拿錢換時間是否值得這個問題,不能回避程度,但要列出合理的比較對象。比如,同樣剛走出校門,碩士拿的工資比本科生高,這個比較是不合理的,正確的比較對象應該是:剛畢業的碩士和剛工作2-3年的本科生。
在“看得見”和“看不見”之間比較,很多人會選擇看的見的產品,事實上,內容比承載它的形式更重要。
如果省下來的時間不是拿來提升自己創造價值,那不叫“省時間”,而是換個舒服的方式浪費時間。
有沒有人聽你的說話,很可能不取決于你說的對不對,而在于你有沒有說話的資格。
每天變好一點點。
零基礎并且愿意付費學習的人,沒有被一些亂七八糟的免費教程打擾過,又用金錢篩選出比較靠譜的老師,通常會事半功倍,其實最占便宜。
用注意力可以【積累知識,磨煉技能,觀察生活,思考未來,創造價值,經營人脈……】
我們的目標是將來早晚有一天,我們再也不需要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時間。之所以我們的時間能賣出去,是因為花錢買時間更劃算。
付費可能是你自己未來收費的基礎。
絕對不要負債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