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才算是讀通了一本書?
我認為讀書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1. 選書:能夠利用書中的內容回答自己看書之前的預設問題。想要看書有效率,得學會帶著問題看書。
2. 回顧:合上書,能夠用簡潔的幾句話說明作者的觀點,并能就是否支持此觀點作出點評。
3. 沉淀:要讀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讀到了呢?有人說,教育就是把具體教的內容都忘記之后剩下的東西。
建立書單的目的是回答問題。
這幾年不少人都在朋友圈里轉發名人開列的書單,我自己也喜歡追隨紐約時報評選出來的暢銷書,一度還下載了奧巴馬和希拉里的年度書單。然而過不久我就發現,閱讀器里的書單其實大多數跟我關注的問題無關。
如果不帶著問題閱讀,只是隨手翻翻,就算是從頭到尾仔細的讀了每一個字,那些知識點也未必能補充我已有的知識架構。再者,我下載了書單也不等于真的會去讀這些書。過分依賴書單,缺乏有目的的閱讀,盲目追隨名人,反而會損害我們自己主動去建立知識體系的能動性。
閱讀的范疇是知識而非信息。
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的消費時代,閱讀也追求速成。所謂的“必讀”書單被人們誤認為是武功秘籍,書單并不是某領域知識的快速通道。
先得分清楚信息和知識是兩回事。信息靠流傳,不流通則無效,流通意味著點擊率高,但并不意味著信息本身有質量,通常點擊率高的信息來勢洶洶,消失也快。知識和信息的區別在于,知識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且不像信息一樣單向傳輸,知識歡迎對抗和辯論。
養成以觀點立場為核心的閱讀習慣。
我剛剛閱讀英語文獻的時候,特別愛圍繞事實做筆記,讀一篇文章下來,寫了好幾頁筆記,全是背景知識和論據,但卻說不出作者用什么方法組織研究的。這種閱讀和做筆記的方式不太符合學術訓練的要求。
語言修養包括修辭、語法和邏輯,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比較強調語法和修辭,不太重視邏輯,我自己花了不少時間來惡補邏輯,糾正過去形成的思維習慣。
建議大家在學術訓練剛開始時,分四個部分做筆記:
首先是這本書的主干,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接下來他的結論是什么,或者他發現了什么,這是第一段,用自己的語言三五句話說清。
第二段寫書中問題或者作者的立場和自己有什么關系,給這本書一兩句評價,說它寫的好還是不好,或是對你有什么幫助。
結合寫作鞏固閱讀成果。
閱讀費心,寫作費力,閱讀和寫作相配合,會督促一個人思考與行動之間的協調。長期堅持下去,你就會習慣把經過篩選、沉淀、反思過的知識變成自然而然的行為準則。所謂的學者風范,我認為就是這種渾然天成的氣度。
提醒自己讀書的小貼士:
* 別以為下載了書單,你就真的會讀。
* 簡化日常關注的自媒體平臺,不常看的就刪了吧。
* 勤記筆記,和已有的知識建立連接。
* 閱讀時先找到最核心的觀點,然后更多關注作者是如何展開寫作的歷程。最后沉下心來想一想作者有沒有說服我。
* 跟自己約定,閱讀到一定程度用寫作的方式作總結。